摘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是机关党建工作的主要原则,但党业融合实践发展中仍存在认知、方法以及操作层面的难点和堵点,造成党业“两张皮”现象。本文以丽水调查队构建“党建+”机制推进党业深度融合为例,思考探索从思想、组织、制度、人才四方面进一步系统有效推动新时代机关党建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机关党建;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党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只有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机关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定位”。这一重要论述不仅指出了机关党建工作职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且阐明了发挥效用的途径和方式,为做好新时代机关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党业融合发展的必然性
机关党建与业务在工作目标、性质、内容及效果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和相关性,推进二者的深度融合不仅切实可行,而且势在必行。
(一)机关党建和业务在工作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围绕中心是机关党建工作的根本要求。围绕中心,就是要把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及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中心任务作为根本,为中心任务的完成营造良好环境。而业务的开展是具体落实“中心任务”的举措。
(二)机关党建和业务在工作性质上具有一致性。建设队伍是机关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简而言之,党建是做人的工作,围绕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和能力要求,全面提高思想素质、理论修养和工作能力,全面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凝聚力量、激发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勇气,为完成中心工作和业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而业务是做事的工作,业务工作做得好坏取决于做事的人,只有大量的愿做事、能做事和会做事的人密切协作、科学谋划,才能高效地做好事情。只有业务开展好,才能为党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
(三)机关党建与业务在工作效果上具有一致性。党建工作包括政治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等,通过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自然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就业务工作而言,通过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进而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由此可见,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在工作内容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形成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促发展的局面。
就工作效果而言,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是有机统一的。党建工作抓好了,则会人心凝聚、团结奋进、勇于担当、争先创优,就能为业务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有利于业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反之,如果党建工作搞不好,则容易导致人心不稳、思想懈怠、工作懒散、疏于学习,对事而言则会因工作盲从、疲于应对、缺少创新、疏于谋划而使具体的业务工作单调低效。换言之,如果业务工作搞不好,党建工作自然不会好。业务工作成效从根本上来讲是反映党建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标,业务工作的好坏最能直接反映党建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丽水调查队构建“党建+”机制推进党业深度融合的主要做法
丽水调查队坚持党建统领,构建“党建+”机制,将党建嵌入统计调查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让党旗在统计调查一线高高飘扬,推进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党建强、队伍强,业务优、服务优”“双强双优”目标。
(一)构建“党建+红色资源”机制,推进政治能力提高。立足丽水是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和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有着丰富红色资源的优势,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把弘扬践行伟大建党精神与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合起来,把传承红色基因与统计优良传统贯通起来,推动红色资源价值转化,推动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三力。
一是建设红色教育阵地。优化党建文化阵地、廉政文化阵地,建好用好集党的百年奋斗史、浙西南革命史、新中国统计史为一体的党史学习教育阵地。二是开展红色联建联学。组织开展省市县国家调查队支部联动活动,采用红色感知教育,开展红色研学活动,把党性锤炼、党员教育扎根到红色热土上,以“红绿”沉浸式教育赓续红色血脉,积蓄干事创业动能。三是开设红色教育讲坛。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浙西南革命精神等内容,邀请党史专家、党校老师讲党史、上党课;将党史学习教育纳入中心组学习会、“三会一课”、主题党日、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研内容,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微党课”活动,利用“三会一课”组织党员讲好党的故事、党的优良传统,分享党史学习体会。
(二)构建“党建+统计调查”机制,推进业务建设提质。坚持党建统领、融合导向、整体智治,找准机关党建与统计调查深度融合、高效联动的结合点、切入点,将机关党建嵌入统计调查各个专业、融入党员日常,推动机关党建与统计调查同向发力、同时发力、综合发力。
一是创建基层基础示范点,找准党建统领整体智治的着力点。坚持党业融合:与示范点所在党支部开展理论联学、活动联办、队伍联育、业务联抓等联建活动,建立“一点一党员结对专班”联系制、“党员调查户(点)示范户”挂牌制,把党员专业人员、辅调员、记账户、种养户的作用发挥出来;推动党支部、党小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把活动开展到示范点,走进企业、联系农户、定期访户。坚持联动贯通:发挥县级统计部门主体活力,市县联动、专业互动推进示范点建设;将示范点与支部联系点、共富观察点、“三情”监测点融合起来打造。坚持试点先行:以高溪村为试点,探索创建“调查驿站”。在组织体系上,整合和发挥好丽水队、区统计局、乡镇、村“两委”的资源,形成创建合力;在制度建设上,立足村一级如何开展国家调查,建立健全“行得通、管得住、用得好”的制度;在阵地建设上,利用村民广场打造“统计法治广场”;在活动开展上,组织“一户(记账户)一结对、一堂业务培训会、一个微心愿、一次志愿服务、一次法治宣讲”的“五个一”活动;在作用发挥上,分专业分县(市、区)组织现场观摩教学,邀请示范村党员、记账户代表来丽水队讲“三农”、聊记账、话民情。坚持专班运行:建立“点长制”,每个示范点落实一名党员担任“点长”,并组建创建专班。坚持亮晒评比:组织开展现场观摩、亮晒评比等活动。
二是深入创建“共富监测点”,找准服务“国之大者”的发力点。依托支部联动联建机制,组织各专业,动员全体党员干部,在全市9个县市区选取能够充分体现本地发展模式特征、区域产业特点、生态资源特色、历史文化特质、增收政策特效的村、社区,灵活设立产业促富型、政策助富型、企业带富型、能人领富型、就业创富型、文化增富型、生态富民型、村(社区)共富型等监测点,围绕共同富裕配套政策落实成效、居民增收渠道和增收模式、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情况、居民对共同富裕所思所盼等方面,以专题调研形式开展调查监测,通过监测探索、总结形成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共富模式、路径和经验。
三是创立“民情、农情、企情”直通车,找准联系服务群众的切入点。建立“三情”监测点。发挥好原有农情监测员作用,并选择若干种养大户,建立月度数据监测机制,加密监测预警频次,提高监测预警精度。相关专业处室联合建立企业监测点,加强对企业经营态势、企业存在困难、企业呼声的监测。聚焦重点群众就业创业,开展民情民生监测。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组织党员、团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活动、走访调研,把握实情、了解民情、化解难题。多形式多层次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坚持以“请上来”“沉下去”等形式,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及时全面精准了解鲜活实情。企业调查处、价格调查处、农业调查处分专题、分产业联合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各专业处室注重市县联动与企业家开展座谈;各党小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团支部积极深入企业走访调查、开展座谈。
(三)构建“党建+队伍建设”机制,推进干部能力提升。以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党员干部政治历练、思想淬炼、思维训练、实践锻炼、能力锤炼,推动干部队伍坚定想干事的志气、提升干成事的本领、凝聚一起干的力量。
一是以开展“三项比赛”为抓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市县队联动举办知识竞答、征文比赛、主题演讲比赛,牵引推动党员干部不断加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和把握,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二是以迭代升级“智慧党建”为重点,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党建、党员、清廉“三大指数”指标体系、展示平台和应用机制,进一步增强各支部抓党建、强党建的主动性、有效性。树立“以业务看党建、从问题评党建、用实绩考党建”的理念,坚持各类监督贯通,将党员的工作实绩、日常表现纳入指数体系。三是以实施“三百行动”为载体,全面开展“党旗引领、奋进创优”活动。坚持争优目标不变、创新力度不减、工作标准不降,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实施“三百行动”,即各类课题、分析和信息被国家局录用篇数,各类统计分析、调查信息获各级领导批示,各类宣传文章或推文被国家局、总队和地方新闻媒体录用或推送均突破100篇次。四是以深化“传承创新、担当奉献、务实匠心”系列教育为牵引,打造务实创新干部队伍。广泛利用党小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开展“传承创新、担当奉献、务实匠心”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干部职工投身专业实践活动,多形式、多维度增强业务本领,提高专业水准。积极选派党员干部参加援疆、巡察、审计、统计执法监督等。五是以开展建队15周年纪念活动为契机,深入培育“丽调文化”。组织开展丽水调查队成立15周年系列活动,擦亮“丽调党建品牌”,弘扬“丽调精神”,唱响“丽调之歌”,培育“丽调文化”,践行“丽调之干”,增强“丽调自信”。
三、党业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重业务轻党建”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特别是部分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没弄清楚党建和业务工作有什么关系,不理解为何要做党建工作,认为党建是“虚”的、业务是“实”的,只愿做“业务型干部”,一门心思钻研业务,不愿学习研究党建知识,未能很好地履行“一岗双责”,导致党建工作淡化、虚化、边缘化。
党建从根本上来讲是做人的工作,在价值引领、凝聚共识、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党建工作的成效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因此常被误认为是“软业务”;而业务是具体做事的工作,业务工作开展的程度和效果在短期内更容易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常被视为“硬指标”。正因如此,党建在工作实际中常常被置于次要位置,党建与业务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冲突时,党建工作常常要主动让位于业务工作。之所以将党建工作视为“软业务”,业务工作为“硬指标”,根源在于他们对党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党建的功能定位认识不清,狭隘地将党建工作混同于党务工作,忽视了党建工作中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重要内容,看不到党建对业务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甚至产生党建与业务无直接联系的错误认识,进而导致在具体工作中党建与业务各行其道、各自为战。
(二)找不到党建与业务融合点。机关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在应然认识与实然工作上偏差较大,绝大多数党务干部能够认识到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但就党建与业务融合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不尽然,常会听到党员干部反映党建工作存在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党员学习与实际工作脱节,党务干部不了解业务工作等情况,从某种程度也体现党建工作知与行的转化工作任务艰巨。
究其原因,是方法问题,对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把握不准,对“虚化”转向“实化”思考较少,仍然习惯于老套路、老方法,找不到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常常就党建抓党建、就业务抓业务,使得党建与业务工作二者处于相对独立、单向的状态,没有将党建工作目标与业务工作的重点、难点、焦点以及攻坚点统筹结合起来,党建无法指导业务工作,业务工作无法突出党建特点,导致机关党建与业务“两张皮”。
(三)做不实党业融合实现路径。有的党务干部想到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却无法将其具象化、具体化。换言之,是操作问题,即无法设计出能够有效推动党业深度融合的工作方案。究其原因,是党务人员素质能力不足。不论是党建工作还是业务工作,发挥关键作用的始终是人,党务干部的素质能力对于党建与业务能否深度融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关党组织基本按照功能处室设置党支部,处室主要负责人兼任支部书记。作为党支部书记,既要业务精湛,又要对党建有深入研究。然而,现实是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培养选任一批党建和业务均出色的“双带头人”。而党务干部身兼数岗,难免顾此失彼,同时既业务过硬又熟悉党建的同志不多,虽对党务工作充满热情,但缺乏党建与业务融合的经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找到有效的机制、载体、方法等推动党建与业务的深度有机融合。
四、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助推思想共融。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改进工作首先要从转变思想认识开始。开展系统性学习,提高党员干部对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展的认识水平,树立“抓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政绩观,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党建工作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从根本上扭转“重业务、轻党建”的错误认识,重视党建对业务的引领、指导、保障和推动作用,同时落实好党建工作“围绕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 的时代定位,将党建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二)强化组织,赋能力量共融。实施“党建+组织”工程,建立“党组+纪检组+党支部+党员”的组织架构,形成“党组抓统筹把方向、纪检组抓闭环强监督、专业抓融合促发展、党支部抓落实强建设、党员抓质效促提升”工作格局。把党建作为主线贯彻业务全过程,把各项业务作为实施载体,全方位推动党的领导融入业务各环节,确保党的领导有效延伸到党支部、党员、干部,打破专业壁垒以及业务环节流程梗阻,进一步促进全专业综合优势发挥,强化党组、党支部组织力建设。
(三)完善制度,深化机制共融。实施“党建+制度”工程,优化调整相关制度,打通党建与业务、管理与业务、党建与管理之间的堵点,实现党建全面指导业务、业务全面促进党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目标。完善考核管理制度,从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实际出发,建立健全综合目标考核办法,修订业务工作管理办法,量化考核标准与内容,把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考核效能和作用,强化考核对“党建+”业务工作的导向作用。健全完善监督检查制度,结合日常检查、平时考核、年度考评等,对“党建+”贯彻情况进行评估,强化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推动落实。
(四)培养人才,推动能力共融。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发展,遵循党建规律,不断提高党务干部专职化比例,完善干部交流机制,给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提供更多党务工作锻炼机会,为业务干部积累党务经验提供平台。同时加强培训,采取业务培训、现地教学、答疑解惑、经验交流等方式,不断增强专兼职党务干部专业化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党员干部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能力,从而积极探索如何有效提升机关党建与业务融合的主动性、实效性和长效性的思路、方法和举措,找准工作融合的结合点、着力点和关键点,探究党建工作规律、业务发展规律和队伍建设规律,助推提升机关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