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信息分析>>分析研究
激发乡村活力 焕发农旅生机——乡村振兴背景下松阳县乡村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日期:2024-01-10作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全面部署,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而乡村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是乡村特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丽水松阳为例,探索如何立足乡村特色资源,让乡村旅游敲开群众“致富门”。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松阳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积极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推进乡村文化复兴,促进产业发展,将资金和人才吸引到乡村。制定《松阳县全域康养胜地五年建设方案(2021-2025年)》《文化、旅游、体育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全面启动“拯救老屋”、特色工坊建设、民宿经济培育等相关工作,有效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全域美、产业强、百姓富的乡村旅游发展路。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全域成景”,从“看风景”到“享生活”。 

  松阳县积极抓好旅游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土地等专项规划的有机衔接,以规划融合推动资源整合、产业融合、要素集合。充分整合资源,以旅游全域化串联起美丽县城、美丽小镇、美丽乡村和美丽景区建设,把分散的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串成线、集成团、连成片,把“珍珠”串成“项链”,构建“一心一带五区”空间格局。 

  (二)聚焦“古村落保护”,变“老破小”为“高市值”。 

  松阳县为做好古村落的保护、农村传统文化的复兴,以拯救老屋行动为契机,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等措施,打造出一批画家村、诗人村等,形成了叶村艺术家部落、三都四都传统村落集聚区等几个重点旅游区块。培育以云系列、茶系列等特色主题民宿,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民宿农家乐561家,其中“生长型”精品民宿40多家。 

  (三)聚焦“百姓富”,由“挣工资”到“做生意”。 

  松阳县不断通过“旅游+”形式,拓展旅游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旅游+文化”,推出四都云雾景、三都古村落等8条艺术创作线路,签约艺术家工作室76个,创新研发艺术创作交易、扎染刺绣等文化业态和创意产品。发展“旅游+农业”,在推动第一产业的同时又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如大木山茶园景区,很好的实现了卖茶叶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变,成为全省农旅融合发展的示范,成为全国首批绿色食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 

  三、实施成效  

  (一)形成阶段性成果。 

  目前松阳县共有11家A级景区(其中4A级旅游景区4家),“百千万”景区化工程中景区城1家、景区镇(乡、街道)11家,并先后荣获“中国建设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名县”“古村旅游目的地”“全国旅游创新发展示范县”等。 

  (二)赋能经济更好发展。 

  2022年松阳县旅游业增加值13.59亿元,增长率为4.19%,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9.51%。2023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4A以上景区共接待人次16.4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9.95%;实现旅游收入918.62万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159.19%。 

  (三)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松阳县充分协调保护与利用、旅游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立足当地特色,推动特色工坊建设、民宿经济培育等相关工作,带动就近村民充分就业,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如共富工坊,截至目前已建立各类型“共富工坊”80余家,吸纳就业4000多人,人均年增收超1.5万元。 

  四、面临难点  

  (一)特色产品亟待充分挖掘。 

  由于松阳县一直主推古村、古街、古茶旅游线路,传统景区产品单一,旅游项目建设上存在一定的同质性,主要以观光产品为主,旅游品牌建设上主要是民宿产品,缺乏研学、文创、拓展等类型产品,深度游、多日游精品产品供给不足。且松阳深厚的人文历史和独特的茶文化历史未被充分挖掘打造,旅游产品缺少创新,还没有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片。 

  (二)产业发展亟待深度融合。 

  松阳主要的旅游景点分布在各个村落中,旅游市场主体“小、弱、散”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多数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发展比较缓慢松散,产业资源不互通,缺少集聚效应。农旅融合产业规模较小,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还依然任重道远,传统村落开发也基本以“古村观光+民宿”为主;文旅融合还不够紧密,养生、非遗、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与旅游结合不够深入。 

  (三)基础设施亟待有效提升。 

  项目要素保障不足,导致旅游方面大项目少。尽管近年来松阳县对旅游项目的土地供应和利用方式进行了大胆探索,但是项目用地仍然是制约着大项目、好项目落地。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多数项目区域的旅游住宿、餐饮等接待服务设施,游览步道、观赏休憩设施、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未能完全配套。便捷出行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分散景点还存在交通不便利等问题,旅客更加倾向自驾为主。 

  五、强化乡村振兴推动农旅更好融合的建议   

  (一)推进文化赋能,加快出圈出彩。 

  一是推动文化高地建设。实施文化金名片工程,加强松阳特色文化的提炼和活态呈现,打造松阳高腔、拯救老屋、茶文化、松阴溪水文化、诗词文化等一批具有松阳辨识度的新时代文化标识。二是促进非遗融入生活。坚持让非遗厚植乡土,开展松阳高腔、古法造纸、福鼓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进村庄、景区活动。谋划松阳高腔IP城市形象,开发一批松阳高腔文创产品。三是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松阳独特的文化底蕴,深挖古历史故事,启动文艺星火赋美工程,全年在古村落、历史街区等点位组织非遗传承人、三团三社文艺能人等开展嵌入式文艺演出,打造多点、高频、流动的文艺景观,提升全域文化品位和艺术气质,打造独具松阳特色的文旅品牌。 

  (二)丰富旅游业态,焕发生机活力。 

  一是充分盘活全县文化、饮食等资源。结合露营、研学等业态,着力推进“旅游+体育”“旅游+工业”等多业态融合,通过推动旅游业与各相关产业的相互渗透,培育并推出一批示范性强、附加值高、辐射力广的旅游产业融合项目和新业态产品。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建设游步道,打造景观节点,设置体验区块,将生态农业基地打造成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区,满足了游客参与采摘、种植、饲养等农事体验活动的需求,进一步丰富了旅游业态。三是开展创意文旅营销。充分展现松阳最具魅力的美丽乡村一面,将“古”与“今”的碰撞发挥到淋漓尽致,全力打造“在松阳,遇见美好”文旅品牌,以古村探秘、田园问茶、山居旅拍、乡建打卡等内容为包装,传递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相融合的冲击感。 

  (三)完善基础建设,推进共建共富。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管理、维护做好全程跟踪,提升旅游服务硬实力。二是建设数字乡村。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可在适合的乡村,推广“陈家铺路径”。打造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生态监测等多场景应用管理服务系统,将数字化手段融入乡村治理、旅游服务等各个方面。三是串联乡村点位资源。以“一心、一带、五区”空间发展格局,深化百城千镇万村景区化建设,串联乡村旅游线路,推进各类特色资源串珠成链、串点成线,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做精“微旅游”文章,统筹各部门建设资源,通过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实现全县各乡镇都有微景观和打卡点位,点燃乡村旅游的星星之火。 

  国家统计局丽水调查队 地址:丽水市花园路1号 邮编:323000 电话:0578-2091656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43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