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介绍了信息化概念的起源和内涵,给出了统计信息化的一般性定义,分析了统计信息化的组成和基本特点,对统计信息化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一、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概念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提出的。综合所见资料,公认“信息化”一词起源于日本。信息化的思想是1963年1月由日本社会学家梅倬忠夫发表的《信息产业论》中首次提出的,但有关社会现象,则更早就受到西方学者的重视和研究。“信息化”概念由1967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提出。“信息化”一词至少到几年前在西方(英文)世界还没有普遍公认的对等概念,也没有现成的对应单词,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主要使用源于法语的informatization。英文资料还可以举出很多与信息化内涵或外延相关、相似的提法:Information Revolution(信息革命);Information Society或Information-based Society(信息社会或信息化社会)等等。
对信息化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信息化就是发展信息产业;也有人认为信息化只是指信息应用,而不包括信息产业。广义而言,信息化内涵应包括信息产业和信息应用两个方面,信息产业包括信息电子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信息应用包括各行各业与社会各方面应用信息技术装备和信息服务,以提高效率和效益;与社会各成员应用信息装备和服务,以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全部。至于信息内容的开发和产业化则内涵于上述两个方面中。因此,可以认为,信息化是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通讯、信息处理)等高科技技术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扩散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经济结构从以物质与能量为重心向以信息与知识为重心转变,同时引起整个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使得信息获得方便快捷,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质量。
二、统计信息化的概念
(一)统计信息化的定义
中国信息化包括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军队信息化等。统计信息化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信息生产流程。目前,统计信息化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统计信息化就是在统计信息的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统计活动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和环境,逐步提高统计管理、统计运营的集约化程度,使科学技术对统计工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贡献达到一个较高水平的过程。
(二)统计信息化的内涵和外延
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储、发布,从而改造传统的统计管理和运行模式。统计信息化涉及统计工作的各个部门和所有参与者,涵盖统计信息的整个生产流程。统计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等。
统计信息化的外延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统计信息化的基础是统计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统计信息化的实现手段。
2、统计信息化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
3、统计信息化是一项集成技术,其关键点在于统计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准确的统计数据及时提供给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经济建设。
4、统计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有层次的系统工程,包括统计干部理念的信息化;统计决策管理信息化;统计工作手段信息化;统计信息生产信息化。
5、统计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包含了人才培养、设备选型和采购、网络建设与应用、网站建设、软件开发、应用培训等过程。
(三)统计信息化的划分和组成
统计信息化可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对内即统计系统内部上下左右间信息和政令的传递,目的在于沟通和共享,以提高工作效率,强化决策。统计信息化对外是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高统计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方便管理和服务对象(单位和个人)。
统计信息化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物理层、应用层、核心层(数据层)。物理层是统计信息化的基础,包括网络建设、计算机基本软硬件环境的配备等;应用层,指用于支撑统计业务和统计工作的应用系统,如单一统计专业的数据处理软件、内部通讯系统、统计网站等;
核心层(数据层)是指以数据为核心,以元数据为基础,将统计部门的各个应用系统集成起来,形成涵盖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分析、存储、发布等统计业务全流程的协同的工作平台,如统计数据仓库、统计综合业务平台、统计预测系统等。
(四)统计信息化的特点
统计信息化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统计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连续的过程。统计信息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参与的广泛性。统计信息化需要统计领导、统计机构(包括政府统计机构、部门统计机构、企事业统计机构)、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参与,因而具有广泛参与的特点。
3过程的完整性。统计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统计工作方式,它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始终和统计信息生产的整个流程。
4手段的先进性。统计信息化是统计工作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是统计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手段的先进性的特点。
三、统计信息化的评价指标
统计信息化的评价指标是衡量统计信息化程度的主要依据,是指导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了解和掌握统计信息化的评价指标,对于把握统计信息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提高统计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对统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研究刚刚起步,规范、统一的统计信息化指标体系尚未形成。通过认真学习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从统计工作现实出发,为适应统计工作的健康发展和长远要求,笔者认为:统计信息化主要有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技术水准、信息安全等五大评价指标。
统计信息化的评价指标
序号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解释 |
指标构成 |
1 |
战略地位 |
统计信息化重视程度 |
对统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和信息化战略落实情况 |
是否一把手主管;信息化规划和预算的制定情况 |
2 |
基础建设 |
统计信息化投入总额 |
对统计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
软件、硬件、网络、信息化人力资源、通讯设备、安全设施等投入 |
3 |
人均计算机拥有量 |
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 |
小型机;服务器;工作站;PC机 |
|
4 |
网络性能水平 |
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状况 |
网络的出口带宽 |
|
5 |
内部网络联通水平 |
统计信息化协同应用的条件 |
内部网方式和带宽 |
|
6 |
应用状况 |
信息技术在统计数据处理程度 |
统计报表数据处理信息化水平 |
计算机处理统计报表起始层、用计算机处理的统计报表占全部报表比重、计算机在统计分析应用中的作用 |
7 |
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 |
在网络应用基础上办公自动化状况 |
是否实现了日程安排、公文管理、会议管理、信息发布、业务讨论、电子邮件、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等 |
|
9 |
统计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 |
统计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的深、广度 |
统计综合业务平台、统计资源管理平台的建设水平和应用程度 |
|
10 |
统计网站建设水平 |
反映统计信息资源整合状况 |
统计信息覆盖的范围及反应能力;服务对象 |
|
11 |
系统内部沟通方式 |
统计系统内部纵向、横向信息流转、沟通状况 |
实时通讯、视频会议、IP电话等系统建设和应用水平 |
|
12 |
统计信息生产服务水平 |
统计信息化产品(资源)的集成、管理、营销状况 |
对党史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提供统计信息服务的水平及其作用 |
|
13 |
技术水准 |
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的能力 |
统计队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
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数据处理的能力、统计信息网络使用能力 |
信息技术开发能力 |
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统计产品的能力和潜力 |
信息技术人员知识结构、占员工的比重、新技术运用能力 |
||
14 |
信息技术培训 |
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培训时间与周期、参加培训人员占员的比重 |
|
15 |
信息安全 |
用于信息安全的费用 |
统计信息化安全水平 |
包含软件、硬件、培训、人力资源支出 |
16 |
统计信息化安全措施 |
统计信息化安全水平 |
信息备份、防厚厚法侵入、防病毒、信息安全制度与安全意识培养等措施的应用状况 |
四、结语
统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渐进动态的增效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时代性等特点。统计信息化过程漫长,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切实把握统计信息化的特征,掌握统计信息化的内涵和评价指标,对于认真对待统计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把握统计信息化建设方向,确保统计工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施月仁、周益峰:《统计信息化八大难题探解》
2、陈忠华:《统计信息化遐想》
3、龚炳铮:《关于电子政务发展水平评价指标的研究》
(作者:尹桂林 单位:湖南省株洲市统计局 邮编:412007 电话:0733-2872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