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调查分析
推进衢州市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日期:2022-04-25 作者:

  衢州市第八次党代会描绘了共同富裕大背景下衢州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确立了今后五年衢州高质量发展建设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目标任务。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市上下对准跑道、创新实践、塑造变革,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奏响工业强市最强音。制造业是今后五年推进衢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我们要围绕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把握制造业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构建制造业产业链生态圈,加快构建市县一体联动发展机制,突出制造业产业链招引,深入开展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非常之举加快推动我市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为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打基础、打造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作贡献。 

   一、衢州市制造业发展现状分析 

  制造业是衢州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争当浙江制造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的目标要求,全力推动传统产业弯道超车和新兴产业换道超车,努力提高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扎实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一)产业集群初具规模。经过多年发展,衢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攀升,2016年拥有规上工业企业990家,至2021年已增至1197家,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630亿元提升到2494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从364亿元提升到518亿元,利润总额118亿元提升到255亿元。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为全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大力推进衢州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专门成立衢州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衢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纲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行动,着力构筑“4+10”制造业集群。深入推进“雏鹰行动”“放水养鱼”行动计划,引导企业深耕行业细分领域,做专做精、做优做久,推进企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培育一批掌握独门绝技、占据独特市场地位的隐形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巨化集团、开山集团、仙鹤股份列入省“雄鹰培育企业”名单,浙江亿洋工具制造有限公司、浙江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成为省“隐形冠军”,华康药业、巨塑化工、衢化氟化学列入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天际互感器、日新电气被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进总投资400亿元的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等高端项目,对标全球行业标杆,汇聚整合全产业链或跨产业资源,努力培育成为领军型企业,打造世界一流大企业。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丰富产业链,建设具有特色和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空气动力与掘进机械方面,衢州拥有国家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目前已形成年产空压机30万台的生产规模,多年来均保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输配电产业,主要产品有高低压开关柜、电力变压器、电器元配件、电线电缆等,是省级输配电产业基地和输变电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轴承产业方面,建有省级轴承产业基地,其中中浙高铁的高铁用轴承已开展装车测试,量产后可打破国外垄断现状,实现我国高端轴承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江山市低压电气制造业和常山县泵阀轴承制造业列入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分行业省级试点。 

  (二)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充分发挥整合优势,全力挖掘区块特色,加快构建“方阵+功能”的特色园区新格局,形成一个主平台发力+四县支撑的工业园区架构,大力推进产业平台整合提升。提高智造新城能级。依托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平台优势,整合衢化片区、柯城东港工业园区、衢江经济开发区,构建形成浙西空间最大的智造新城产业发展平台,着力打造“万亩千亿”高能级战略平台,全力推进高端电子材料“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浙江时代锂电材料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建设,衢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围2021中国化工园区30强,高端电子材料产业平台入围省“万亩千亿”平台培育名单。提升县域平台支撑。以龙游、江山、开化、常山经济开发区为载体,推进市域范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巩固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构建形成四县“特色方阵+功能方阵”的发展格局,江山经济开发区入选第三批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龙游经济开发区入选第四批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园区;江山智能装备、龙游精密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成省级高新园区。提标小微企业园建设。出台全市小微企业园绩效评价和星级评定办法,迭代更新小微企业园功能,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空间,全市建成省级小微企业园24个,龙游、衢江、江山、常山列入省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重点县(市、区)。 

  (三)创新动力逐步增强。依托氟硅钴新材料产业优势,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集中力量与浙江大学、巨化集团推进信安实验室建设。高标准推进浙大衢州“两院”、电子科大长三角研究院(衢州)、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建设,高水平推进衢州氟硅钴新材料、江山木门、龙游特种纸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发挥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北京中关村产业协作园、衢州海创园、深圳前海创业园等“科创飞地”平台作用,构建“研发在外、生产在衢、销售在衢”的创新驱动模式。健全产业链创新协同机制,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攻关模式,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制造、协同创新。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创新资源,组建创新联合体、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聚焦新材料优势产业,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承担国家工业强基及省产业链协同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替代进口首批次材料。加大优化装备首台套、材料首批次、软件首版次等政策支持和推广应用力度,优化创新产品应用生态,加快产业化进程。  

  (四)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大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搭建企业社区,实行网格化服务,组建专业团队,实现专业性精准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闭环式全程服务,打造具有衢州特色的“三服务”2.0版。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迭代升级“政企通”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与“企业码”平台融合,实现企业问题全流程跟踪的服务闭环、政策兑现和融资贷款在线便捷操作、涉企高频服务事项“一件事”集成办理,确保营商环境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不断深化“三服务”活动,推动服务企业深化升级,创新建立“组团联企”网格化服务机制。通过统筹整合多种服务载体,覆盖全市重点工业企业1500多家。新机制在服务资源配置、服务效率提升、服务合力凝聚和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改善提升明显,在聚焦企业问题解决、产业发展态势把握和稳企业稳增长防风险增动能等方面成效显著,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该机制被省经信厅推荐为浙江省稳企业好做法典型。 

  (五)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近年来,全市加大科研投入,加快新动能转换,全力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的151.82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278.58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41.7%提升至53.8%。2016年-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份额进一步提升,增加值从58.45亿元提升至140.29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6年的16.0%提高到27.1%。2021年,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77.84亿元,占GDP比重4.2%,比2017年提升1.2个百分点。 

  二、衢州市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制造业产品低档化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衢州市制造业在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地市相比,衢州市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集中度不够高,大企业、大集团和有牵引力的大项目不多,产业链价值链还处于中低端环节,缺乏具备产业链上下游纵深配置的圈层式产业集群,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仍然较高,中低端产品较多,高精加工度高附加值产品较少,内部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其竞争优势大多局限在成本和价格上,这决定了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先天不足,从而导致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影响因素时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稳定性不强。如输配电行业中,缺乏大型和大集团型生产企业作为行业支撑,导致总体对技改的投入资金规模不足,技术开发能力有限,产品档次总体偏低,主要生产35KV以下中、低压等级的产品,只有少数几家企业能生产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高压成套电器和变压器产品,产品种类较为重叠,导致市场竞争主要依赖价格手段,影响企业利润。从单项冠军培育来看,目前全省单项冠军企业共114家,衢州市仅3家,只占全省的2.6%,从数量上差距较大;单项冠军企业基本分布在衢州市传统产业,比如特种纸、化工等,均不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总体竟争优势不明显,行业地位不凸显。 

  (二)制造业回报周期长、资金压力大制约企业数字化水平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软硬件购买到系统运行维护,从设备更新换代到人力资源培训,都需要持续资金的投入,而由于线上服务能力不足、设备入网成本高昂、价值回报预期不足,制造业企业普遍缺乏设备联网的动力,即使愿意进行数字化提升,也面临较大资金压力。2020年衢州市全社会R&D经费支出为29.37亿元,同比增长16.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R&D投入强度)为1.79%,同比提高0.19个百分点,虽然经费支出和投入强度增幅较大,但绝对值与全省其他地市相比仍然落后,R&D投入强度排名全省第10位。如据科润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反映,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所需资金较大,大部分投入只能靠自有资金,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一定的压力。面对原料价格飞涨、利润下滑的现状,数字化转型在短期内很难显著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投入与产出并不匹配,近两年企业每年需投入1500多万元左右,主要用于设备更换及自动化升级改造,但是智能制造成套设备需要涵盖采购、安装、调试以及验收等多个阶段才能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回报周期较长,企业需面临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 

  (三)制造业产业规模偏小,企业议价能力偏低。衢州市制造业企业虽然发展快,但在省内所占比例还是很低,总量较小、底子较薄、企业规模偏小,2021年浙江省制造业百强企业中衢州仅有巨化集团有限公司上榜,2021年浙江省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衢州没有企业上榜。以装备制造业为例,2021年,宁波、杭州两市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总量合计达到全省的51.7%,占全省“半壁江山”,而衢州市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省的1.3%左右,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在遇到行业上游铜材、钢材等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时,企业缺少议价能力。对基本的铸件、锻件、精加工件这些国内讲究大量订单的行业而言,在供货紧张的时候,中小企业往往就无法及时得到供应,同时因规模不大,对下游企业也没有足够的定价权,这一问题严重影响企业利润。如浙江江山变压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油浸式变压器和电力变压器,原材料为铜材和钢材,2021年1月以来,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较快,钢材市场价格上涨明显,2021年12月,企业采购原料钢材价格与上年同期相比上涨了40%左右,原料铜价与上年同期相比也上涨16%左右,但因合同约定和出于抢占市场考虑,企业无法迅速提高产品价格,企业利润被压缩,2021年,企业毛利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9.2%。 

  (四)传统产业能耗较高,能耗双控任务艰巨。衢州市“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累计增幅9.7%,超过“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增幅不超过7.73%的控制目标。从国家和全省看,“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仍保持趋紧态势,衢州市持续推动高能级平台建设和“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落地,壮大美丽经济幸福产业,育强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十四五”GDP年均增速预计7%以上,到2025年将突破2500亿元大关,能源消费维持刚性需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任务依旧艰巨。衢州市制造业企业多以传统产业为主,钢铁、化工、建材、造纸四大传统高耗能行业占据能源消费大头,四个行业用能总量占规上工业用能总量80%以上,占全社会用能总量的57.5%,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全省最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年新增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项目104个,上述4类传统高耗能行业项目数量占项目总数的74%,能耗占86.5%,较“十二五”分别上升了2个百分点、9.5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压力依然较大。 

  三、推进衢州市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未来五年,是我国制造业从基于低质量发展旧路径切换到基于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关键时期,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已被列入我国“十四五”规划的重大战略任务。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为高端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提升提供必要的底座支撑;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高端制造业产业链集聚带来新机遇;一个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将为高端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各环节主体带来新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不断加速的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与产业基础高级化,给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契机。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机遇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党代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进一步明确我市“十四五”制造业高端化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把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各项工作抓紧抓好,全面推动全市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 

  (一)做好迭代升级文章,推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实施好新材料产业链提升、新能源产业链提升、集成电路产业链提升、智能装备产业链提升、生命健康产业链提升和特种纸产业链提升等“六大”标志性产业链工程,要围绕无人机、工业机器人、传感器、轨道交通装备、空气动力与工程掘进机械、智能输配电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推进智能制造单元和装备智能化升级,打造国内知名的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要研究雄鹰培育“一企一政策”,加快华友浙江时代锂材料国际产业园、巨化新型氟材料产业园和电子化学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推动巨化、仙鹤等雄鹰培育企业快速壮大。筛选一批行业前景佳、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小微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纳入“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大力实施“凤凰行动”,专注“专精特新”方向,加快江山低压电器、常山轴承等省级试点提升,致力打造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形成一批衢州“雁阵式”企业梯队,提升整体竞争力。要强化企业自主品牌发展和保护意识,支持企业主导重大装备首台(套)装备国际、行业标准建设,加强首台(套)装备知识产权布局和保护,提升品牌竞争力。要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并购和产学研合作等模式,加大应用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深刻把握数字化改革机遇期,全面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加快数字化赋能提级,以标志性产业链、产业集聚区等为重点,推进产业链级、行业级、区域级、特定环节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依托优质智能制造服务商、本土院校、研究机构等团队的专业能力和优势资源,在全市范围内分行业、分类型、分层次,开展免费智能化问诊服务,通过专家现场调研、面对面咨询交流等方式,理清企业智能化改造个性问题,梳理数字化转型中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供智能化改造解决路径及方案,举办工业企业政银企对接会,推出专项政策,助力企业智造融资,推动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上云,打通中小企业生产过程各环节的全数据链,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要助力行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常山与新昌联合共建轴承行业产业大脑,加强重要工业控制系统、工业互联网领域网络安全保障,夯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支撑。优化政策激励措施,大力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着力培育建设一批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新智造企业群。围绕制造业设计、供应链管理、数字化转型、物流运输、检测认证等各类需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两业融合、耦合共生生态。 

  (三)强化区域精准合作,借势借力一体化推进制造业高端化发展。主动抓住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新机遇,完善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支持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优化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的全球布局。发挥衢州国际经贸中心等平台功能,支持供应链型外贸企业向沿线国家拓展业务。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衢州联动创新区建设,探索发展绿色制造业B2B跨境出口。要创新机制,推动形成融入长三角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立健全衢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深入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战略协作,推动与上海松江、安徽合肥及苏南地区战略合作,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向衢州集聚。聚焦长三角高端装备重点领域和标志性产业链,建设完善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基础服务体系,加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检测认证中心、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等布局建设。 

  (四)强化能耗双控执行力,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国家发改委制定出台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明确了新时期做好能耗双控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我市做好能耗双控工作明确了目标、提供了遵循。要将能耗强度降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将能源消费总量作为工作推进的引导性指标,通过健全完善专班工作、情况通报晾晒、专项督查考评、能耗产出效益评价等系列机制,强化能耗双控执行力,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要全面实施《工业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以“碳效论英雄”推动低碳转型。完善亩均效益评价体系,分类整治“两高”项目、高耗低效企业,加快推进传统行业改造升级,严格项目能耗准入标准,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协同调整,以差别化的要素配置机制倒逼落后产能出清,为转型升级腾挪发展空间,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 

  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 地址:衢州白云中大道37号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16楼 邮编:324002 电话:0570-3082278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43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