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随着移动支付成为日常支付手段的主流,在居民消费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移动支付平台已沉淀了海量的交易数据。为了更加真实、准确、全面的反映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解决住户调查数据普遍存在的覆盖面不足、样本代表性不足、消费支出统计数据存在被低估的可能等问题,同时进一步推动大数据在住户调查中的应用,有效降低调查成本,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本课题组开展了移动支付数据在居民消费支出调查中的应用探索。本课题首先对当前移动支付在日常消费支出中的现状开展研究,分析了移动支付大数据应用于住户调查的现实基础;然后在现有数据采集现状的基础上,对移动支付大数据契合度展开分析,梳理支付平台系统中可适用数据源;最后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融入移动支付大数据的统计应用场景,并就下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一、研究背景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移动支付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得更为紧密,传统支付手段已逐渐被人遗弃,移动支付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渗透传统支付市场,成为互联网支付的主流发展方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2年2月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929万,占网民整体的85.7%。
二、当前移动支付在日常消费支出中的现状
移动支付是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主要通过移动终端对所购买的商品或服务进行结算支付。目前,移动支付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手机支付。近几年,随着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移动支付业务量和移动支付金额也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21年各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2021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量达1512.28亿笔,较2020年增加了280.08亿笔,同比增长22.7%;2021年中国移动支付业务金额达526.98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94.82万亿元,同比增长21.9%。
(一)第三方移动支付影响城乡居民消费
近几年,随着第三方支付平台兴起与活跃,使得人们逐渐习惯使用第三方移动支付,并成为了移动支付中市场规模最大的组成部分。据易观分析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为310.3万亿元,较上年同比增长22.5%,占移动支付业务金额的比重为58.9%。
一是移动支付通过影响交易成本,提高支付便利性进而影响消费。消费者足不出户,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便捷地了解产品质量、商家活动、支付优惠等,从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增强消费者购买欲。二是信贷消费降低约束增强消费。当消费者预期未来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借贷时,就会减少本期储蓄而提升本期消费金额。三是账户付款时心理负面效应降低。移动支付的支付资金来源多元化,快捷地支付简单的数字变动,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支付疼痛感,从而促使消费者进行消费决策。
(二)网购成为城乡居民消费新常态
网上购物已是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消费途径之一,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安全、便捷的多功能网上支付平台。移动支付平台不仅突破了时空的局限,让消费选择多样化、消费时间碎片化、消费地点广泛化,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还运用更多形式提升网上消费体验,如抖音直播带货、AR购物等形式,这都极大程度提升了居民消费意愿,让潜在的消费欲望转变为实际消费行为,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追求高层次的消费和服务。
(三)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持续升级
居民传统消费注重的是衣食住行,现在则是注重服务享受及消费体验。随着数字人民币等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网络购物为城乡居民提供了更多的购物选择。就城镇居民而言,商超零售与网上团购、线上预定线下体验双结合,享受到了更为优质的消费服务;就农村居民而言,随着线上消费平台、线下物流行业和移动支付的发展,也实现了更为优质的消费体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增长27.9%,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69元,增长23.2%,居于八大项消费支出同比增幅前例。网络零售作为打通线上和线下、城市和乡村的关键环节,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同比增长14.1%,增速比上年加快3.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0.8万亿元,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12.0%。
三、住户调查数据采集手段现状
(一)数据采集方式
住户调查基础数据来源于调查户记账和调查人员入户访问。调查户需将每天发生的现金和实物收支情况,比如工资、奖金、福利、津贴、出售农产品、购买商品、自产自用等信息,逐项记录。记账时,调查户要一项一项分开记清所有收支项目的数量、单位、金额。对于实物收入和消费,要按规定方法折算成现金收入和支出。住户成员及劳动力从业情况、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家庭经营和生产投资情况、社区基本情况及其他民生状况等资料由调查人员入户访问,使用问卷调查方式采集。
目前,住户调查主要采集手段为信息化数据采集,通过e记账、e调查和住户应用系统平台进行数据采集及审核等工作。从最早的纸质记账、纸质问卷入户调查逐渐转变为电子记账、手持PAD入户调查,数据采集手段已逐步向信息化设备延伸。
(二)存在的问题
1.采集数据方式偏于原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调查覆盖面持续扩大,记账项目在不断更新增加,复杂程度也不断上升。虽然较早期的纸质问卷填报、录入等方式有了明显提高,但目前住户调查的收支数据采集仍依赖记账户人工记账,漏记、少记或错记的现象时有发生,使得原始数据资料不够全面完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查数据质量。
2.电子记账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电子记账可由调查户通过手机直接上报数据,极大增强了住户调查的独立性和抗干扰能力。但记账APP对于老年或不常使用电子设备的群体仍不够友好,在适老化、易用化方面还略显不足,电子记账覆盖面还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
3.调查对象配合度下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高收入群体部分,一方面担忧个人信息隐私外露,心存戒备心理;另一方面认为记账项目过于繁杂且回报较低,为国记账的主动性不足,使得抵触调查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移动支付数据应用于统计调查的可行性分析
(一)第三方平台移动支付数据分析
根据易观分析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整体市场格局保持相对稳定,排名依次为支付宝、腾讯金融、壹钱包、京东金融、易宝、快钱、联动优势、百度钱包、苏宁支付等其他第三方支付厂商,其中支付宝占据5成以上市场份额,腾讯金融占据4成左右市场份额,壹钱包市场份额约1%左右。
从移动支付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源于第三方平台根据业务服务需要从用户提供的信息中收集的相关信息,也可视为用户在市场交易中消费行为的衍生品,通过查阅《财付通隐私政策》(微信支付)、《支付宝隐私权政策》等相关平台服务协议,与居民消费支出调查相关的移动支付数据信息有两大块,以微信支付为例,详情见表1。
服务块别 |
收集数据 |
包含内容 |
开通支付功能 |
用户基本信息 |
用户的姓名、国籍、性别、职业、住址、联系方式及有效身份证件的种类、号码和有效期限等 |
支付及账单查询服务 |
交易数据信息 |
交易单号、交易双方名称等信息(如收付款人姓名、商家名称等)、交易金额、交易时间、商品信息、付款方式等 |
(二)移动支付数据应用可行性分析
1.数据准确性。用户身份信息为经过实名认证的个人真实信息,其准确性显而易见;消费数据则基于每一笔真实消费数据产生,其准确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代表性问题和计量误差。一是代表性问题。移动支付大数据应用于居民消费支出调查,主要面临“局部”至“总体”的代表性问题。即采用部分数据源作为统计推算的数据基础,容易产生系统偏差。二是计量误差。移动支付数据源不像传统统计调查方式“先设计、后数据”的采集模式,数据源在生成过程中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可避免存在计量误差,如支付宝支付的实际金额需扣除使用的支付宝抵扣红包。
2.稳定性。以微信为例,账单按照时间顺序可展示近一年的交易记录,但可以通过选择时间查找历史数据,最早可以追朔到微信用户创建的时间。显然,移动支付数据源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和可比性。
3.可获取性。《财付通隐私政策》第六条我们如何对外提供信息中,第一项向第三方提供中,规定了与第三方信息共享的情形和相应条件。其中包括:一是国家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要求提供身份信息、账户信息、交易信息等支付信息时,会根据国家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上述要求予以配合和提供。二是依据信息共享的其他约定或者在具体场景下取得您的单独同意时向第三方提供您的个人信息。从理论上讲,在满足上述情形和相应条件的情况下,政府统计机构可以从平台端企业获取所需的移动支付数据源。
五、移动支付数据在居民消费支出的应用场景构思
(一)实现“e记账”APP半自动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服务器数据筛查,获取住户调查调查户的家庭支出数据。首先,与支付宝、腾讯金融等第三方平台公司沟通,取得开通支付功能及账单查询服务的两大块服务器接口权限。其次,通过调查户首次登录“e记账”时弹窗形式征求获取第三方平台中调查户各类交易信息的权限许可,“e记账”中调查户设立并保存家庭成员名单。然后,在调查户使用“e记账”时,调用第三方平台服务器接口传输家庭成员名单,查询第三方平台数据库中是否存有家庭成员的交易数据信息,并传输查询到的交易数据信息。最后,“e记账”根据第三方平台反馈的交易数据信息后台进行数据拆解并自动录入账目,账目自动录入不完整的显现警示标示,由记账户根据实际消费情况进行填充,详情见图1。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调查户记账负担,更能有效提升记账效率和记账质量。
图1:“e记账”APP半自动数据采集流程图
(二)实现地区性消费支出数据评估。主要是以地区为主体,用移动支付大数据评估地区性消费支出数据。第一步,需要与支付宝、腾讯金融等第三方平台进行对接,由第三方平台提供服务器中脱敏处理后的消费支出数据,按地区划分后利用大数据模型算法进行汇总计算。第二步,将住户调查应用平台系统数据脱敏后导出,按照统计调查结果数据汇总评估办法计算。第三步,将大数据推算结果与统计调查结果进行交叉验证,不断校准、修正和完善评估办法及大数据推算模型,详情见图2。通过统计调查数据与移动支付大数据相互验证,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完善统计调查数据评估办法,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对不同地区居民消费支出总体情况以及结构特点的整体把握。
图2:地区性消费支出数据评估流程图
六、下一阶段的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与第三方平台的协商与合作
着重推进与腾讯金融、支付宝等第三方平台的协商,一是推进移动支付数据源的获取,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隐私保护政策,商谈获取移动支付数据源的具体细节和前置条件。二是在数据评估校验方面开展合作,不断完善数据模型和评估办法,实现移动支付数据与政府统计机构统计数据的互通互用,进一步把握地区消费支出数据整体情况。
(二)组建专业的研究团队
目前移动大数据仍处于应用构思阶段,要想将构思化成实践,还需要多领域以及更高的业务、技术型人才,建议统计业务部门、大数据中心、平台端企业、高校院所以及基层统计机构的多方力量,组成专业的大数据应用开发研究团队,共同推进大数据于统计调查方面的研究和应用。
(三)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数据应用场景
由统计机构、第三方移动支付平台及大数据研究院校学者,对上述两项移动支付数据应用于居民消息支出调查的场景构思进行评估、论证和细化,依据当前现有技术能力,对实现应用场景的各环节目标,所需要的基础硬件、数据资源、模型算法以及存在困难进行综合评估,进一步完善移动支付数据应用场景。
(四)进一步推进统计机构与第三方平台合作
受限于法律监管和数据安全的限制,以及移动支付大数据对于第三方平台的重要性,统计机构应加强与第三方平台合作,最大限度打消平台端企业的顾虑。通过“数据不动模型动、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应用模式,让模型算法在不同机构之间进行交流,但数据保留在第三方企业内部,以返回数据特征和模型参数的方式,推动移动支付大数据统计应用。同时,以“统计云”建设为契机,积极向国家统计局提出建议,研究在云上部署数据多方安全计算平台的可行性,促进政府统计机构与第三方平台核心数据的共享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