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调查分析
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 四方面难题仍需破解
日期:2023-05-29 作者:

  促进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不仅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为更加清楚地了解衢州市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情况,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对衢州市60户进城农民工家庭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工居住生活满意度高,工资水平稳步提升,逐渐加速融入城市,但仍面临就业竞争力不强、生活娱乐单一、高房价住房障碍、迁户意愿低等几大现实难题,仍需着力破解。 

  一、样本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研的60户进城农民工中,从性别分布来看,男性占比55.3%,女性占比44.7%,性别比例较为均衡从年龄分布来看,主要以青壮年为主,其中29岁以下群体占比34.0%,30-39岁群体占比16.3%,40-49岁群体占比18.4%,50岁及以上群体占比31.2%从学历分布来看,小学及以下学历群体占比30.5%,初中、高中学历群体占比51.1%,中专及大专学历群体占比11.3%,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群体占比7.1%从户口登记地分布来看,市内户口占比66.7%,省内市外占比4.3%,省外占比29.1% 

  就业情况 

  (一)工作满意度高。受访农民目前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占15.2%,比较满意的占58.7%,表示一般的占23.9%,仅2.2%的受访农民工表示不太满意。工作时间方面,每周工作6天的占多数,有63.0%,平均每周工作5.8天;每天工作时长为8小时的占多数,有47.8%,平均每天工作8.9小时 

  (二)工资待遇快速提升。被访农民工在2022年全年平均每月现金收入是5924元,同比增长14.7%,且六成以上单位或雇主提供免费的工作餐或伙食补贴。从收入水平满意度看,选择非常满意的占13.0%,比较满意的占29.3%,表示一般的占52.2%,仅6.5%的被访农民工对自己的收入水平不太满意。 

  (三)劳动权益保护意识增强。从农民工劳动合同的签订状况看,78.3%的就业者与用工单位签订了合法的劳动合同,较上年增长21.2个百分点,签订合同的期限主要集中一年以上和无固定期限两种。从单位是否给农民工缴纳五险一金情况来看,近些年,农民工的参保意识和用工单位的劳动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半数以上(56.5%)农民工的用工单位为其缴纳了五险。  

  三、社会融入和居住生活情况 

  (一)社会参与程度较高。调查显示,农民工能较好的融入当地。从人际交往来看,除家人外,业余时间和当地朋友在一起的占43.3%,与老乡一起的占26.7%,与同事(不含老乡)一起占18.3%。从社会参与来看,43.3%的受访者表示参与过社区组织的活动。 

  (二)居住条件及生活状况较好。农民工对目前居住条件和生活满意度分别为76.7%和71.7%。居住房屋中,拥有洗澡设施占九成以上,配备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均占七成以上,拥有供暖设备占五成以上,五成左右拥有家用汽车;受访的进城农民工已定居的占41.7%,有定居意愿的占15.0%,这两类人群中,定居地首选现居住城镇。 

  四、需关注的问题 

  (一)就业竞争力不强。调研结果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的学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导致自身就业选择空间较小,大多从事入行门槛不高、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工作,就业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差。从获得公共就业服务情况看,接受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及社区就业岗位开发服务的分别仅占比1.7%、3.3%、11.7%及1.7%,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据受访农民工周某反映,自己是一个中档住宅小区的保安,工作比较稳定,但收入不高,家里还有两个小孩在上学,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压力较大,想换一份工资水平高一点的工作,但苦于自身没有拿手技能,又没有学习职业技能的渠道。 

  (二)娱乐活动较单一。外来农民工的娱乐活动思维方式还未充分向城镇转变,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主要业余时间用在休息(75.0%)、上网(45.0%)、做家务(35.0%)、照顾小孩(30.0%),主要围绕着家庭而动,而参与读书看报(1.7%)、逛街购物(1.7%)、文娱体育活动(1.7%)和学习培训(3.3%)的很少。走访时吴某表示,成家有了小孩以后,留给自己的时间就很少,工作日孩子由父母帮忙照顾,还能有点休息时间,但上班累了回家也就玩玩手机,休息日需要减轻父母身体负担,小孩需要自己带,就没其余娱乐活动了。 

  (三)高房价低收入形成住房障碍。目前面向低收入居民的廉租房制度普遍是为了保障城镇低收入职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距离普遍实现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等享受住房的保障政策还有艰巨漫长的过程。虽然部分农民工因起步早,已经通过购买商品房解决在城市的定居问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新生代的农民工因高房价的问题难以在城市长期定居。农民工受限于城镇较高的生活水平,日常开支结余的存款与城镇房价之间仍有较大差距41.7%的受访农民工表示住房贵是定居城市的最大障碍。 

  (四)迁移户口意愿极低。从是否愿意把户口迁到城镇情况看,已在城镇落户的占1.7%,愿意转为本地城镇户口的占1.7%,不确定的占8.3%,没有意愿转为城镇户口的占88.3%,近九成进城农民工不愿意转为城镇户口。从不愿意或不确定将户口迁到城镇的主要原因情况看,选择“担心农村三权权益受损”的占43.1%,高出选择第二多的“农村户口升值空间大”选项占比20.7个百分点。随着农村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民工对乡村未来发展有很高的心理预期,一旦转入城市当市民就有可能放弃农村未来可能新增的权利和收益。进城农民工普遍希望在城镇定居后继续保留权益,或者进行权益的有偿流转,因此进城居住但不转户口便成为大多数农民工的现实选择。 

  五、相关意见建议 

  (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更多“普工”实现“技工梦”。结构性就业矛盾是制约我市农民工实现更充分就业和更高质量就业的突出问题,农民工群体的知识水平与职业技能水平影响着其更有尊严地实现就业,应大力开展更大规模、更深层次、更加全面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企业,应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并为其制定长远职业技能规划以切实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与文化素养;作为政府,要加大对失业农民工的培训支持与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部门的作用,切实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来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农民工人力资本改善,劳动技能提升,形成劳动生产率提高与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帮助更多“普工”实现“技工梦”。 

  (二)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帮助进城农民工实现精神“富足梦”。当前,精神生活匮乏和价值认同的缺失,已成为困扰进城农民工的“痼疾”。身处异乡、劳动强度大、生活不稳定,再加上情感上的孤寂、精神上的紧张与无助,容易造成农民工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农民工的身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给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不仅仅要关注收入问题,更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要继续深入开展“文化暖心 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三送一走”等系列活动的有效供给,吸引农民工主动参与,改善农民工“干活-吃饭-睡觉”的单调生活。另一方面激发农民工自身文化创造潜能和活力,善于发现农民工中有一定文艺才华的人,调动其积极性,培育农民工中的文化带头人,带动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其中,加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实现真正的市民化。 

  (三)构筑健全多层次住房供给体系,帮助进城农民工实现“安居梦”。要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更好地发挥住房的居住功能,把进城务工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工住有所居、安居乐业。鼓励用工单位积极有为、量力而行满足农民工住房需求,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租赁型职工宿舍、蓝领公寓等,解决包括进城农民工在内的外来群体住房问题。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房工程建设,扩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覆盖保障范围。采取租、售、补等多种保障方式互补,实现住房保障政策有效覆盖和无缝衔接。不断放宽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门槛和覆盖面,在配套比较成熟的地区选址,提高保障房的利用效率,以吸引文化程度、专业技能水平较高或某方面有特长的外来农民工来工作。 

  (四)妥善解决农村三权权益,帮助进城农民工实现多权“共存梦”。要充分尊重进城农民工意愿和自主定居权利,切实保护进城农民工对农村相关权益的处置权利。一是建立转户居民农村待遇保留、宅基地处置、承包地利用常态机制,维护其农村财产自由处置权,保障其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等,如农村居民转户后,在承包期内允许保留林权,继续从事农业生产按规定保留种粮直补等各项惠农政策,未退出农村承包地的保留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自愿选择宅基地处置方式,自愿处置农村承包地等。二是切实保障转户居民城市待遇落实到位。建立户改社会、就业、住房、教育等保障常态机制,确保转户农民工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社会保险权益,落实医疗保险优惠政策,帮扶转户居民在城镇稳定就业,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居民纳入公租房等住房保障范围,落实转户居民子女享受城市居民子女平等教育权。在农村三权权益妥善解决的情况下,尽快落实进城农民工落户后享有的居民权从而打消农民工迁户的后顾之忧 

  国家统计局衢州调查队 地址:衢州白云中大道37号市级机关综合办公大楼16楼 邮编:324002 电话:0570-3082278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版权所有 浙ICP备150436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