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落实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秉持“胆剑精神”,聚焦“五个率先”,加快建设高水平网络大城市,全力打造新时代共同富裕地。2012年以来,绍兴消费市场供应充足,物价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下简称CPI)总体保持合理区间运行。
一、“十八大”以来绍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情况
(一)总体运行平稳可控。
2012-2021年,绍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21.9%,各年同比上涨在1.2%到2.7%之间,均未超过3%,年均上涨2.0%,处于温和上涨区间。其中,2019年涨幅最高,上涨2.7%,2015年涨幅最低,上涨1.2%。
图1:“十八大”以来绍兴居民消费价格走势图
(二)绍兴CPI与全国、全省对比情况。
2012-2021年,绍兴CPI与全国、全省走势趋同,每年总指数均呈上涨趋势。十年间全国CPI累计上涨22.6%,全省CPI累计上涨23.0%,绍兴CPI累计上涨21.9%,涨幅低于全国0.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1.1个百分点。
图2:“十八大”以来绍兴与全国、全省CPI走势对比
(三)阶段性波动明显,呈现“波浪形”震荡走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绍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走势呈现“波浪形”震荡走势,涨幅在1.2%-2.7%之间波动。分年度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平稳运行阶段,2012-2014年,绍兴物价运行平稳,分别上涨2.0%、2.0%和2.1%;二是低位徘徊阶段,2015-2017年绍兴物价上涨相对温和,涨幅均在2%以内,分别上涨1.2%、1.9%、1.8%;三是震荡走高阶段,2018-2020年绍兴物价呈倒“V”型波动,分别上涨2.4%、2.7%、2.4%,其中2019年涨幅是2012年以来最高;四是快速回落阶段,2021年绍兴物价涨幅快速回落,回落至1.4%。
二、主要运行特征
(一)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七涨一降”。
分类别来看,“十八大”以来,除交通通信价格下降以外,其余七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上涨。其中,食品烟酒价格涨幅最大,上涨42.2%,医疗保健、衣着、教育文化娱乐、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35.7%、27.7%、20.3%、16.2%、9.3%、3.6%。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0.7%。
图3:“十八大”以来绍兴八大类商品和服务价格涨幅(%)
(二)食品类价格是推动CPI上行的主要因素。
“十八大”以来,绍兴食品价格累计上涨45.9%,年均上涨4.6%,涨幅高于CPI。食品驱动CPI上涨的特征明显,2012年以来,食品价格变动对当年CPI变动的贡献率超过50%的有5个年份。
图4:“十八大”以来绍兴CPI和食品价格走势图
1.猪肉价格呈现周期性涨跌,“猪周期”明显。猪肉价格累计上涨43.6%,受生猪养殖户积极补栏,猪肉阶段性供应过剩影响,2012-2014年,2017-2018年为下降周期,价格同比分别下降7.1%、2.0%、3.7%、10.4%、2.7%;受环保加严和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生猪存栏量阶段性减少,2015-2016年,2019-2021年为上涨周期,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1.5%、16.2%、37.5%、40.8%。
2.鲜菜价格受天气影响较大,以“涨”为主。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十年间国内外极端天气频现,同时农资、用工费用等上涨,种植成本增加,直接带动消费端农产品价格上涨,鲜菜价格涨幅较大,累计上涨99.3%。
3.粮食、鲜果等价格涨势相对较为温和。得益于政府保供稳价措施得力,粮食产量连年丰收,粮食、鲜果等供应较为充足,价格分别累计上涨13.4%、9.2%。
(三)服务价格上涨是影响CPI上涨的重要因素。
“十八大”以来,绍兴服务价格累计上涨20.3%,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上涨,是影响CPI上行的重要因素。其中,受人工成本持续上升,生活品质提高需求增加等影响,家庭服务和美容美发洗浴价格分别累计上涨73.4%和40.7%;随着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和消费观念的逐步改变,外出旅游和教育需求明显增加,旅游和教育服务价格分别累计上涨36.3%和25.5%;受房价上涨推动和外来人口租房需求增加等影响,自有住房和私有住房价格分别累计上涨22.8%和17.4%。
(四)工业品价格涨幅较小。
“十八大”以来,绍兴工业品价格累计上涨7.6%,各年份同比波动“涨跌互现”。其中,2015年受产能过剩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等因素影响,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1.1%,拉动CPI下降约0.39个百分点;2020年受国际原油市场价格持续低迷和新冠疫情爆发导致实体消费市场疲软,商家促销降价频繁,工业消费品价格下降0.9%,拉动CPI下降约0.29个百分点。分类别来看,药品价格受医疗体制改革,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累计涨幅较为明显,其中滋补保健品、中药、西药价格累计分别上涨129.0%、44.3%、21.4%;汽油和柴油价格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累计分别下降8.2%和9.0%。
三、“十八大”以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性价格调整。
“十八大”以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中药材、中成药、西药、医疗服务等价格均呈现不同程度上涨趋势。另外部分惠及民生服务价格下调,例如家庭宽带服务和车辆保险十年间各有4次价格下降。同样受“三改一拆”和城中村改造工作的影响,催生过渡期租房需求。
(二)各类成本不断上涨。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涨,近年来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绍兴最低工资标准从2012年的1310元/月调整为2021年的2070元/月,涨幅达58.0%,劳动密集型的服务项目价格出现较快上涨。二是上游原材料、物流等成本上升带动部分工业品价格上涨,我国原油、铁矿石、大豆等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较大,国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动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生产、运输等成本上升,进而逐步传导至消费终端。
(三)消费升级和理念的转变。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观念逐步转变,服务消费提档升级,休闲娱乐、课外教育、专业技能培训、家庭及个人服务需求等方面的需求持续增长。同时,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更新迭代频率加快,居民消费也呈现智能化高端化趋势。
(四)突发事件阶段性影响。
一是极端天气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突发事件多发、频发。全球气候变暖引发干旱、洪灾、高温、寒潮等极端天气频发,对鲜菜、鲜果等鲜活食品的生产、存储、运输等环节造成短期影响,致使供应紧张,价格快速上涨。二是地缘政治风险加大。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问题影响能源、大宗商品等全球贸易的正常开展,各国面对动荡的大宗商品市场,纷纷保护自身资源,禁止出口粮食、矿石等商品,导致商品出现全球地区间的供需错配,从而加大了商品价格异动的风险。三是非洲猪瘟加剧猪肉价格上涨。2019年受到非洲猪瘟叠加“猪周期”双重影响,猪肉供给量大幅下滑,价格快速持续上涨,2019-2020年猪肉以及替代消费品价格高位运行,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四是新冠疫情突发。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全社会生活生产带来较大改变,居民生活、出行、消费受限,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受阻,物价波动明显。
四、相关建议
(一)坚持扩大内需,切实提高抗风险能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主,完善自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增强内生动力,提高抗风险能力,保障供给,稳定物价。
(二)促进消费动力,释放消费潜力。
鼓励引导消费升级,着力打造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文娱健康消费模式,满足居民多元化消费需求。同时提升传统消费,释放城乡消费市场,培育节假日等新型消费模式,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三)保障重要民生商品。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民生稳,人心就稳,社会就稳。”一是加大生猪养殖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加快构建现代化和多元化科学养殖体系,同时做好生猪防疫工作,稳定生猪安全供给。二是要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保障粮油生产。
(四)加强价格监管,维护市场秩序。
重点抓好粮油肉蛋菜等重要“菜篮子”商品的价格监管工作,特别在极端恶劣天气和突发事件时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恶意炒作、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不法行为。
(五)完善预警机制,建立健全储备制度。
建立健全价格监测预警机制和重要商品储备制度,提升价格总水平调控能力。科学合理设定价格波动预警界限,制定和完善相应防范治理预案。增加重要民生商品科学储备,强化储备日常管理,确保市场有效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