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调查分析>>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空心村”治理路径探析
日期:2023-11-24作者:

——以黄岩区仙石村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经商和定居,由此导致农村“空心村”现象不断加剧,常住人口大幅减少、老龄化严重、耕地撂荒、住宅闲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农民回流农村,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为了助推乡村振兴,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通过驻点调研黄岩区上郑乡仙石村,了解“空心化”情况,分析其优势和劣势所在,探讨改善仙石村“空心化”问题的发展路径。 

  一、仙石村概况和人文资源 

  仙石村位于黄岩区上郑乡,黄岩溪上游,黄岩山脚下,2018年时由坑口村、黄坦村、栗树坑村等三个村合并而成。全村总面积约6.68平方公里,现有耕地472亩,林地12212亩,园地555亩。全村户籍数398户,户籍人数1246人。 

  (一)仙石村传说 

  仙石村,因后山有高约百米、三面壁立、图纹鲜艳的巨石,而得名“仙石”。村旁黄岩山,海拔高770多米,四周群山起伏,层峦叠嶂,相传仙人王方平居石驿,经石步,往返于仙人坪间进行修练。南朝《临海记》云:“山上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南有石步廊”。明朝万历年间,嘉定赤城誌记载:东汉末年,朝中谏议大夫王方平山东蓬莱人见朝政错乱,军阀混战,百姓流离颠沛,便弃官挂印,逃离朝堂,游历江南来到此地,见仙石山(黄岩山)仙气紫雾,左有狮峰矗立,右有凤凰晒翼,中有石屏三星图像,前有龙虎之向,即在此地结茅为舍,修仙悟道,取银坑沙石,犹钟离大仙之意,炼汞化铅,淬激成丹,修炼长生之术。 

  另外,黄岩山上的龙角岩、仙人酒刁、仙人桥桩、仙人麦磨、仙人着棋岩等,都拥有美丽传说。相传有一知县为了跟王方平学道,沿路丢弃了官帽、官印和金元宝,后来一一幻化成如今的纱帽岩、金印岩、元宝岩;还有财主马岩根送给王方平的猪头和豆腐块也都变成了猪头岩和豆腐岩。大连山和岩杆坑还有深不可测而十分神秘的岩洞,不胜枚举,都乃黄岩奇迹。  

  (二)红色资源 

  黄岩溪一带,解放前合称黄岩溪乡,这里是革命先辈艰辛开辟的一块红色土地,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中共党组织和红十三军及浙南游击队就在此开展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在革命斗争的烽火岁月里,黄岩溪乡人民义无返顾地为地下党和游击队提供食宿、联络掩护。当地人民和地下党游击队一起,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1942年,为了便于开展革命工作,王槐秋等人以教书为掩护,在直坑进行单线联络、隐蔽斗争,同时不断发展党员力量,为浙南、仙居等地的联系保障了后备力量。黄坦、大溪、大溪坑、栗树坑、坑口等6个村的党组织在白色恐怖的形势下得到发展壮大。1948年4月,浙南游击队与浙东游击队在圣堂村胜利会师,使浙东、浙南两个游击根据地连成一片,加速了浙东南的革命进程。 

  为缅怀、弘扬革命先辈们的丰功伟绩和团结战斗的献身精神,对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黄岩区于2006年决定建立浙东浙南部队会师纪念馆,目前该纪念馆已成为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坑口、黄坦、栗树坑等地的红色故事至今仍被口口相传。 

  (三)传统文化 

  1.“黄岩枕流”典故。明代《王氏宗谱》记载,黄岩潭“两山峭壁,黄岩屹立其中,清流绀寒,深不可测。亭午日色与水光相射,其岩莹若玻璃,潋滟欲绝。观者至欲结庐坐卧其上,美其名曰‘黄岩枕流’”。“黄岩枕流”是“宁溪八景”之一,自宋代以降,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元代诗人王复斋题诗如下: 

  《黄岩枕流》 

  黄岗几千仞,金碧波浮浮。 

  虽居万山底,嘉名镇南州。 

  玉泉泻丹壑,摇荡西山秋。 

  澄江所自出,穷源得清流。 

  枕流日洗耳,谁其踵巢由。 

  2.文艺活动。仙石村文艺活动历史悠久,节目丰富。关于传统文艺,清朝开始陆续有山歌小调、道情、花鼓、排街、秧歌舞等,其名如《施义逃关》《高郎织绸》《借米记》《大凤阳小凤阳》《十二花名》《扇恋》《花棍》……关于锣鼓文化,该村锣鼓起源于清统元年,至上世纪80年代,村里会敲锣鼓者达60多人,曲牌有《二徵》《祭江》等。2003年,该村的罗鼓队在黄岩区举办“第四届农民艺术节”上获二等奖。关于戏台文化,村里有个八戏台建于关帝庙内,于1956年、1957年上演过村民们自排的《梁山伯》《秦香莲》。1983年,办有两个越剧班,是该村越剧文化发展的高峰期,至1996年冷落。关于体育文化,1930年起就有舞狮活动,兼有叉、拳、棒、杠、桌、滚、爬、溜、倒等项,解放前后比较活跃,2000年后没有活动过。 

  3.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岩白搭”村民郑英俊因擅长用黄岩土话表演节目,给人幽默风趣、朗朗上口之感,人称“黄岩赵本山”。创作的《三姐妹走娘家》《人民的儿子百姓的官》《农民与记者》《李二嫂经商》等56个“黄岩白搭”段子,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受老百姓的欢迎。2008年,郑英俊被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名录。 

  二、仙石村发展现状 

  (一)发展优势 

  一是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仙石村背靠仙石山,怀抱黄坦水库,景色怡人,山野村趣十足,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一般村、省级乡村特色精品村、省级森林村庄、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村级规模调整以后,仙石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开展仙石山景区、黄坦水库环库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同时,通过流转12户老旧闲置农宅将其改造成特色民宿,改善原有荒废的杨梅基地,有利于打造一个集吃、住、玩、游于一体的特色休闲养生式乡村旅游地。 

  二是红色氛围浓厚。坑口村、黄坦村、栗树坑村村民义无反顾参加革命的故事至今口口相传,他们的精神也一直感染着现在的村民,其中黄坦自然村被授予浙东浙南革命老区称号。丰富的红色故事不仅展现先辈们怀揣着爱党、爱国、爱民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更极大地激励广大干群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担当共富责任。 

  三是精神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保存嘉庆四年的永庆庙,延留了清宣统元年的锣鼓文化和兴起于清朝的山歌小调、道情、秧歌舞等传统文化,村里的道教文化和民间传说也给村庄带来很多神秘色彩,王方平修仙除恶的故事深远影响着村民,村里文化至今仍旧倡导扶弱济困、崇德向善,“最美初心党员”“最美大嫂”“优秀学子风采”等板块领航全村精神风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运动健将黄雨婷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先后斩获女子10米气步枪个人、团体和混合三项冠军,成为此次亚运会上首个三冠王,这份拼搏精神引领着新时代年轻人继往开来。 

  四是自然条件优势比较突出。仙石村可流转林地拥有大片竹林,可联合附近村落开发竹产业,该村可流转园地闲置广阔且拥有光照充足的自然资源优势,符合光伏项目发展的自然条件。经过实地踏勘和飞测,仙石村可适用“农光”互补项目园地面积约379亩。目前,央企华能集团已与黄岩区签订“农光”互补项目合作框架协议,项目落地后可充分增强该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二)制约因素 

  一是基础条件薄弱。从交通区位来看,上郑乡仙石村位于黄岩西部山区,距离交通主干道较远;从资产积累来看,仙石村集体经济收入偏低,村级主要依靠财政转移支付小额补助收入及相关部门政策支持来补充运转经费。村集体收入包括村集体土地发包收入、租赁收入,但收入不高。2022年,该村集体总收入57.61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22.88万元;但用于公益设施维修、居家养老照料中心等总支出达124.24万元,收支倒挂明显。从山势地形来看,该村多为林地,缺少园地资源,在农作物种植方面缺少土地。并且,仙石村处于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受生态保护因素限制,使得基建配套项目和大部分第二产业发展受限。 

  二是人口“空心化”问题凸出。仙石村户籍内常住人口数216人,占户籍人口数的17.34%。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193人,占常住人口的89.35%,剩下常住人口以50-60岁为主,人口空心化和老龄化严重。由于人口外流,交通、教育和医疗等一系列基础设施改善滞后,满足不了生产和生活需求。在实地调研中,由于村里老年人占比高,75%受调研村民认为最为迫切的是改善医疗条件。目前仙石村没有卫生室,小病小痛需到邻村卫生室就诊,但该卫生室每周仅开诊半日,根本无法满足需求。而且该卫生室医疗设施和药品供应有限。 

  三是村级组织建设有待加强。仙石村是由坑口、黄坦、栗树坑三个自然村组成,虽然被称为一个行政村,但三个自然村的融合度有待加强,对于经济项目落地配合程度不一,个别自然村村民工作配合度低。目前,仙石村青壮年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缺乏经营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加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困境。在村班子建设方面,仙石村“两委”班子较齐心,但干部平均年龄较高且文化水平较低,引领发展能力较弱。并且,村干部后备人才不足,较大程度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后续发展。 

  四是经营管理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一方面,村“两委”对“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认识还不够深入,普遍缺乏经营思维和管理理念,盘活资产能力较弱,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不足,如荒废的杨梅基地迟迟未得到开发和租用。另一方面,村“两委”对发展集体经济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年轻人都已外迁,村庄发展没有实际意义,自我发展、主动发展的愿望不够强烈。 

  (三)干部群众心声 

  为了解整治“空心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对仙石村的村“两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20名村民进行了实地调研。 

  受访的20个村民中,60岁以上的占50%,50-60岁的占35%,50岁以下的占15%,教育程度以小学为主。村里60岁以下身体康健的大多在附近村庄打零工;60岁以上的部分靠做节日灯和其他零工获取小额薪酬,部分没有就业,收入主要来自基础养老金和子女赡养。受调研对象中,2022年经营和务工收入为零的占30%、1.5万元以下的占55%、1.5万元以上的占15%。问及村庄“空心”的原因,受访村民列举的因素主要有:缺乏义务教育、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缺乏发展计划、农村生活不便和农村就业机会少等。“空心村”现象导致空巢老人养老难、劳动力严重缺失和经济发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85%以上的受访村民认为需要进行空心村整治。根据仙石村实际,80%受访村民认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和生态观光农业比较适合。谈到在治理空心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受阻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资金不足、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人才引进难、劳动力不足、缺少具体项目。 

  三、发展路径 

  当前,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农村“空心化”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个关键所在。“空心村”治理要着重构建政治统领、经济激活、文化赋能及智治支撑四种治理方式整合运用的全新治理机制。借鉴以上治理模式,可以将仙石村打造成一个集视(自然风光和打造书香庭院)、听(推广民俗音乐和开展戏台书评)、嗅(房前屋后种植时令鲜花)、味(农家美味)、触(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现代运动项目)“五觉”于一体的具有体验感的现代田园乡村,吸引游客以激活村集体经济,从而实现人口返流。 

  (一)政治统领是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打好“政策+组织”组合拳,实现以政稳村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长远的工程,需要当地政府长期统筹推进,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立足该村特色做好规划、建立相关保障。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将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与“空心村”治理紧密联系,在资金分配、项目入库、人才下沉等方面向“空心村”治理靠拢,打好组合拳。二是用好惠企政策。对于积极参与“空心村”治理工作的企业,在符合政策情况下,适当给予惠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热情,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金融资本活力。三是积极发挥村“两委”带头效应。进一步发挥村“两委”力量,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的能力建设,制订发展规划时认真分析本村自身特色及资源分布等优势,有针对性地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 

  (二)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造血”途径,激活“潜能+管理”双资源,实现以业富村 

  一是推广特色治理模式,发展现代产业。按照“土地全面流转、土地高效利用、发展特色产业”的治理思路,积极利用闲置、光照强的园地开发“农光互补”项目。探索村企契约型合作,在该项目上形成科学技术和土地资源优势互补的模式。二是牵线村企联姻,盘活现有资源。围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特色产业目标,引进资金实力雄厚、市场信誉良好的战略合作者参与“空心村”治理项目,构建“村集体+投资方+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将仙石村现有的仙石山、环库田园综合体等旅游资源和闲置古民居、山林资源进行高效开发利用。三是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多元发展。实施“光伏+农业+旅游”发展方式,将传统农业种植结合光伏发电技术,所发电量除供棚内蔬菜种植使用外,余量并入公共电网,享受国家新能源发电政策补贴。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通过打造农业光伏休闲乡村旅游景点,开展农事体验、科普教育、休闲采摘等活动,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文化传承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载体,挖掘“资源+故事”两主体,实现以文兴村 

  一是打造景观新亮点。充分利用该村“长廊、瀑布、峡谷和岩石构成的天然景观”优势和历史文化村落等现有条件,引进运营主体,加强特色设施建设、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在美化村居的同时加强民宿、农家乐和仙石山旅游景区发展,进行整村提档升级。二是讲好故事提升景区活力。整合仙石山传奇故事和关于王方平的正义传说,以沉浸式演绎体验等形式提升景区吸引力。讲好“红色故事”“名人故事”,借力浙东浙南会师纪念馆旅游资源优势,打造红旅研学课程。依托杭州亚运会首个“三冠王”黄雨婷的人气效应和“石来运转”传说,在老宅原址打造射击运动中心及乡村博物馆,展示冠军成长历程,打造射击游乐项目,吸引更多年轻游客。三是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充分发挥台州市非物质传承人郑英俊的知识储备,将即将消失的山歌小调、道情、秧歌舞等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创新,建立文化传承培训班,并将这些文化元素渗透到乡村旅游中。 

  (四)数字赋能是乡村振兴的智能手段,整合“借智+引智”双模式,实现以数强村 

  一是以数字赋能乡村一体化管理。以互联网思维实行网格化治理模式,建立党建、产业、智慧、交通、文化、健康、治理等“全科”网格,将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元素纳入数字云平台服务体系,实现各项事宜一网联动覆盖。二是以数字赋能产业发展。向高校“借智”,引入专业规划团队和工商资本,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利用智慧平台,布局农旅、研学、电商等多元业态。建成移动端小程序,为游客提供“食、住、行、游、购、娱”一站式信息服务,打造智慧农文旅新名片。三是以数字引流现代化管理人才。通过数字村官招纳与专业人才留村助推多功能数字乡村的创建,加快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现代乡村数字化管理,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注:王方平,又名王远,号西城真人,汉,东海人。举孝廉,官至中散大夫,明天文图谶,逆知盛衰吉凶,如指诸掌。桓帝召不起,后强起终不言,但题数百字於宫扇上,其语皆验。留太尉陈耽家,三十年忽自言当死,既死,敛三日,失其所在,后至括苍山与蔡经会焉。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地址:台州市行政中心2号楼5楼
网站标识码:bm36000046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87号
浙ICP备17023767号-6 网站主办单位: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邮编:318000 联系电话:0576-885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