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调查分析>>分析
昔日渔网田畴显身手 今朝“现代队伍”展新颜
日期:2024-09-24作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台州劳动者队伍建设成效回顾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在这75年里,全国的劳动者们风雨同舟,齐心协力,取得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今年也是台州市撤地设市30周年。在这30年里,台州的劳动者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台州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正是有了这些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才有今天的跨越式发展。本文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台州劳动者队伍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台州市现代劳动者队伍建设成效,并对进一步优化劳动者队伍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台州劳动者队伍发展脉络 

  (一)1949-1978年:就业占比低、选择少。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当时我国还是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传统农业国家。1952年末,全国从业人员总数为2.07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36.1%。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1.73亿人,占总就业人数的83.5%,是吸纳就业最主要的蓄水池。到1978年末,全国从业人员总数为4.02亿人,占比为41.7%。一二三产的从业人员占比为:70.5:17.3:12.2。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开始出现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苗头。 

  从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台州均属于“三线”地区——50年代是海防前线,60年代是文革火线,70年代是投资短线,缺乏国家投资,缺少能源资源,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基本是一个纯农业地区。台州仅有少量的制药厂、造酒厂、酱油厂、农机修理厂,可以勉强称得上工业。可以说下地种田、下海捞鱼是多数台州劳动者仅有的从业选择。也正是这样的就业面貌,塑造了台州劳动人民吃苦耐劳、勇立潮头的独特品格。1952年末,台州市从业人员总数为100.74万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40.0%;1978年末,台州的从业人员总数为176.88万人,占比为39.1%。从业人员的增长主要来自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由于就业选择单一、就业岗位匮乏,从业人员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基本保持平稳。 

  (二)1978-1994年: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地区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迅速发展,也使得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大、第二产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的经济格局迅速得到扭转。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掀起了新的发展高潮。我国劳动力流动制度开始进入市场导向确立时期,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枷锁得以打破。1994年末,一二三产的从业人员占比为:54.3:22.7:23.0,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当年,从业人员数达6.75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56.3%,就业规模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也为身为海防前线的台州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勤劳、踏实、能干的台州劳动人民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契机,从低门槛的家庭作坊、轻小工业起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一步一个脚印,打造出“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的金名片。1994年,台州GDP达270.08亿元,较1978年增加了近260亿元,年均增速达15.9%。迅速壮大的产业,成为承接本地农村劳动力以及中西部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载体。从1978年到1994年,台州的从业人员总数由176.88万人增长至330.65万人,在户籍总人数中的占比由39.1%增长至62.8%。这16年成为台州市劳动者队伍扩张最为迅速的16年。 

  (三)1994年至今,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1994年,中国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被誉为“改革年”、“攻坚年”和“关键年”。全国生产总值飙升,经济高歌猛进。台州也在1994年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动能。8月22日,国务院国函〔1994〕86号文件批准撤销台州地区和县级黄岩市、椒江市,设立地级台州市和县级椒江区、黄岩区、路桥区(分原黄岩市8镇2乡),市政府驻椒江区,为组合式滨海城市。撤地设市为台州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撤地设市的第一个十年,台州的就业面貌迎来了全新的发展质量。2004年,台州市GDP达到1081.64亿元,成为全省第5个突破千亿的城市。产业发展模式也从过去的家庭作坊逐渐发展成为各具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这些产业在华东乃至全国都占有较大的份额,为推动地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年,台州市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导产业;2004年,台州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在台州人就业选择上的主导地位不断削弱。2004年末,台州的从业人员总数为364.13万人,一二三产的从业人员占比为:29.2:37.6:33.2。 

  撤地设市的第二个十年,台州的就业面貌迎来了全面的转型优化。2004年底,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明确指出:欲破解发展瓶颈,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腾笼换鸟”。在“腾笼换鸟”政策的指导下,台州开始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高科技产业。台州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提升,对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也不断增强。 

  撤地设市的第三个十年,台州的就业面貌迎来了持续的巩固升级。2014年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关键时期,台州以“引人入胜、聚才兴市”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青年英才聚台州计划,全力吸引广大青年才俊来台就业创业,推动台州的劳动者队伍进一步升级。 

  截止2023年末,台州从业人员总数为385.02万人,较1994年增加了54.37万人。就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高低排序从“一、二、三”的发展型模式提升到了“三、二、一”的现代模式。劳动者素质大幅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逐步从人口红利向劳动生产率红利转移提升。 

  二、台州市现代劳动者队伍建设成效 

  (一)小而精的现代农业队伍成就“鱼米之乡”。 

  台州是水果大市、渔业大市,日益现代化的农业劳动队伍则成为推动第一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2023年,台州第一产业增加值334.03亿元,10条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而台州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23.81万人,创历史新低。一是“带头人”榜样效应凸显。台州农林牧渔体量大,拥有12个种植业品类、6大地方特色畜禽品种、18个“中国特产之乡”。各大特色农业产业背后是一批能力突出、具有推动产业发展能力的“带头人”,如“西瓜皇后”林燚、文旦“推荐官”高卫东、水果大王辛宏权等。这些农业“带头人”,扎根区域特色农业产品,带动农民群众由“看天吃饭”转向“科技兴农”,由“单打独斗”转向“团队协作”,发挥致富示范引领效果。截止2023年年末,全市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8173家,其中省级示范性专业合作社97家。二是“新农人”培育常抓不懈。台州长期致力于农民素质提升,推动农民理念革新、技术更新、形象焕新。从“乡村振兴学院”,再到“育新农、促共富”百万农民大培训,持续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2023年,台州市出台《现代“新农人”培育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根据方案规划,到2024年年底,台州市将力争培育“浙农英才”30名、现代“新农人”2.5万人,其中乡村产业振兴“头雁”250人、农创客8000人。全面完成百万农民大培训计划,培育新农人重点项目80个,打响台州新农人品牌。 

  (二)高素养的现代产业队伍铸就“制造之都”。 

  近年来,台州朝着“打造万亿级规上工业体量、建设世界级制造之都”的目标不断迈进,如今已跻身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的第34位,工业总产值体量突破万亿大关。台州的工业经济能够实现从“0”到“万亿”的突破,离不开高素养的现代产业劳动队伍的贡献。一是企业家精神生生不息。截止2023年,台州民营经济拥有各类企业主体27.51万家,5家企业成为中国民企500强企业,上市公司72家。以“扛得起大旗、经得起大浪、担得起大义、吃得了大苦、成得了大事”为特征内涵的“五大”台州企业家精神在新生代企业家身上不断继承发扬。从传统的手工制造,到新兴的智能制造,都有台州企业家奋斗的身影。二是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台州紧扣主导产业发展,多维度开展现代劳动者队伍建设,推动工匠精神逐代传承。针对在岗工匠,打通“匠苗—匠人—匠师”全流程成长通道,给工匠技能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针对求职人员,以医药健康、智能马桶、缝制设备、电子机械等就业市场用工缺口作为培训主方向,量身定制培育体系;针对在校大学生,开设定制班、订单班、共建校企实训基地,实现“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 

  (三)特色化的现代服务业队伍擦亮“台州名片”。 

  现代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稳增长的“主动力”。自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跃居首位以来,台州服务需求持续释放,就业队伍不断扩大,市场活力稳步提升。2023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2%,增速居三大产业之首,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为191.25万人,居三大产业之首,成为吸纳就业最大的蓄水池。一是推动“市场大市”的传统名片持续发力。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04家,依托“市场大市”这一传统名片,增加岗位供给,促进灵活就业,破解共富密码。二是促进“山海之城”的地域名片绽放活力。近些年来,台州倾力打造“中国山海文化重要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就业规模不断壮大。与此同时,旅游热度还带动、盘活大量闲置农房,催生农民、渔民涉足服务业,成为新型经营者。三是共建“小微金改”的现代名片助力共富。作为中国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和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台州市的金融业从业人员始终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线,致力于小微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台州已建立超过400家多种形式、高效灵活的小微企业专营金融服务机构。通过服务企业,金融机构与本地企业形成持久稳固的鱼水关系,辐射带动全社会的就业。 

  三、对于深入优化劳动者队伍建设的意见建议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今天的台州离不开一代代劳动人民的接力建设,但我们不得不看到,当今的台州劳动力市场乃至全国劳动力市场正在迎来一场巨大的变革。从整体劳动力市场环境看,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日渐稀薄,用工短缺或将长期困扰企业。从劳动力的构成看,劳动队伍已明显进入全新时代,劳动者对于薪资待遇、发展机会、工作条件、生活水准的预期和要求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社会生产力来看,科技革命正在重塑各类生产关系,全面刺激生产方式更新。变革既是来自历史的挑战,也是历史带来的机遇。发展中的台州更需要把握历史变革期,推动台州经济更上一层楼。 

  一是打造优质就业环境,促进高质量就业。加大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倡导企业规范、诚信用工;加大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安全感;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提升制造业盈利能力和从业人员收入水平。 

  二是营造良好就业风气,推动就业观念转变。加大“劳动最光荣”的宣传力度,破解啃老、躺平等消极思想带来的负面影响;鼓励各行各业举办就业明星评选活动,完善各类人才评选机制,营造“365行,行行出状元”的良好就业氛围;开展“就业体验周”、“企业开放日”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提高就业质量和满意度。 

  三是加强人才培育力度,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依托台州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强对现有人才储备的培育力度,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和载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和团队来台州创新创业。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地址:台州市行政中心2号楼5楼
网站标识码:bm36000046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87号
浙ICP备17023767号-6 网站主办单位: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邮编:318000 联系电话:0576-885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