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砥砺前行,一百年沧桑巨变”,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百年时间里,“运河之都”淮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淮安作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新四军军部、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境内。苏皖边区政府旧址墙上小麦、稻米等农作物产量,展示了统计工作在淮安的悠久历史。虽然当时具体的统计数据已经无法考证,但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的巨大功勋仍光辉流传。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的“运河之都”淮安,百废待兴,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对经济快速复苏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起到关键作用。
改革开放之后,淮安人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势头强劲的固定资产投资把淮安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交通枢纽、江苏省新型工业城市、全国重要农副产品产销基地,江淮平原重要商埠。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固定资产投资告别粗放型增长模式,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惠民生作用更加明显,为全市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人民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拉动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是淮安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时间。195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222万元,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454亿元。1950-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速达到18.1%,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持续改善,2020年全市GDP突破4000亿大关,达到4025.37亿元。
(一)改革开放前,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两次建设高峰
新中国成立初期,江淮大地百业待兴。国民经济建设进入全面恢复阶段,1958年-1960年,全市年均投资额5641万元,较1950年翻了20多倍,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快速建成,人民生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1972年-1976年,全市再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累计完成投资额3.03亿元,较上个五年翻了一番,建成了一批机械、电力、食品及纺织等工业项目,为工业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改革开放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乘着改革东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跨越发展,197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仅为1.03亿元;1991年跨上十亿元台阶,达到11.34亿元;1999年跨上百亿元台阶,达到103.31亿元;2011年跨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009.99亿元。1979-2020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51.10亿元,年均增长23.1%。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投资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3-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13.4%,呈现波动中发展的特点。
二、城建投资稳步推进,民生设施逐步完善
(一)交通基础设施发生巨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全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飞速增长,全市人民出行便捷程度大幅提升。
1949年以来,全市不断加大城市道路投资力度。特别是近年来,在拉框架的同时,更加突出路网建设,连续实施了畅通工程。目前市区道路总长已由1949年的三条3.5米宽、共计4.1公里的街道增加到2088.47公里,道路面积已由当初的2.4万平方米增加到3751.56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增加到23.38平方米。
解放初期,市区仅有北门桥、若飞桥2座桥梁,且都破旧缺损。70多年来,已建成各类桥梁397座,其中大桥及特大桥37座,极大地增强了通行能力。
2008年10月8日,淮安涟水机场开工建设,2010年9月26日,淮安涟水机场正式通航,经过多次扩建,2020年,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132.6809万人次,全国排名第69位。让全市人民的交通出行多了一种选择。
2015年,计划总投资37亿元的淮安现代有轨电车建成。它连接了清江浦区、开发区、生态文旅区和淮安区四个组团,实现了“三淮一体”的城市规划,与骨干公交互为补充,共同承担起居民城区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务。
2019年,计划总投资151.44亿元,长达约45公里的淮安内环高架建设完成,标志着淮安中心城市正式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2020年,计划总投资30亿元的淮安高铁东站投入使用,标志着淮安结束无高铁时代,步入南京一小时都市生活圈。
(二)水、电、燃气保障得力
在解放初期,饱受水患的淮安城市生产、生活用水都是取用河水、井水。70多年过去,淮安市区已投资建有6座地面自来水厂,供水能力高达59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100%。
新中国成立70年多来,全市相继投资建成了9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近年来,又实施控源截污工程、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如今,市区已建设污水管道1257.96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49.5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83.2%,城市污水已基本实现了集中处理。
新中国成立70年多来,全市投资新建华能淮阴电厂、淮阴发电厂、淮安生物质发电厂三座电厂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用电。2020年,全市累计发电量为163.94亿千瓦时。其中:火力发电量为140.30亿千瓦时,水力发电量为0.39亿千瓦时,太阳能发电量为12.67亿千瓦时,风力发电量为10.57亿千瓦时。
新中国成立70年多来,燃气实现从无到有。今天,市区全年天燃气供气总量达21365.8万平方米,液化石油气达26669吨,燃气普及率已达100%。
三、园林旅游投资成果显著,教育投入全省前列
(一)多个园林旅游项目投入使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历届政府非常重视园林绿化工作,投资兴建公园绿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区只有一座私家花园即清晏园。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组织群众在空地、荒地、道路旁进行绿化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政府进一步加大在园林绿化方面投资,先后建成钵池山景区、楚秀园、古黄河民俗生态园、古淮河生态园等一批开放性公园和公共绿地。
近年来,全市新建了一批有文化、有特色的旅游园区,大大丰富了全市及周边群众的游乐选择。计划总投资超30亿且极具淮安特色的西游记文化乐园已正式开园。计划总投资30亿元可以展示淮安“运河之都”历史文化风韵的“大运河浅铺河工文化传承交流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30亿元的方特复兴之路文化创意示范园、计划总投资20亿元的今世缘酒文化产业园等多个特大项目都在稳步推进。
(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落地
十八大以来,全市教育进入一个全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全市“十三五”教育总投入达到435亿元,创建智慧校园336所,新改扩建学校310所,新增学位近15万个;义务教育“改薄”工程经费投入完成率居全省第一,普通高中“建成一所、办好一所”工作经验在全省推介;在全省率先实现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优质学校占比分别达84%、99.6%、80.6%、84.6%;在优质学校就读的学生超过85%,五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2020年,全市在建教育投资项目42个,完成投资22.6亿元,同比增9.1%。2021年上半年,在建学校教育类项目46个,计划总投资22.27亿元。其中计划总投资4.6亿元的华东师范大学实验学校、计划总投资5亿元的贝思特学校等一流中小学将为全市教育多元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四、工业投资持续增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里,全市工业经济由无到有、由弱变强。工业投资规模由小变大,结构不断优化,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一)工业投资完成额快速增长
从1949年到1978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全市工业投资由国家按计划实施,先后投资了淮阴烟厂、清江拖拉机厂、清江电机厂等民用企业和大批军工企业,为淮安市工业经济打下良好基础。从1978年到2012年,全市工业设备更新改造投资由0.64亿元,提高到271.21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9.5%,为全市工业技术改造升级提供强力支撑。从2012年到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速收窄到10.8%。全市工业投资由高增速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四大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十八大以来,投资结构的变化不断带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逐步形成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四个特色产业。
1.电子信息产业
近年来,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涵盖生产制造、技术研发、检测认证、配套服务的完整产业链,产品包含集成电路(镜像传感器及相变存储器)、温度保护器、电流保护器、电子换向器、温度控制器等电子元器件以及配套产品。尚研电子、西玛特电子、常胜电器、华宙电子等骨干企业共同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骨干企业发力、关联企业互融发展”的业态发展新模式,产业链上下游项目集聚优势得到进一步增强,有望建立全市第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近年来,由淮安高新区牵头、龙头企业主导,连续三年成功举办淮安国际半导体产业高峰论坛。
2.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
积极响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抓住新能源、新材料、信息化科技带来的新能源汽车新一轮技术变革机遇,建成投产了纽泰格科技、迈尔汽配、凯乐汽配、申雅密封件等汽车零部件企业。同时,规划建设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布局创新研发中心、核心零部件制造区和新能源汽车配套拓展区等“一心两区”,致力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天鹏锂能技术(淮安)有限公司投资50亿元的高效新型锂离子电池产业化项目的落户,助力淮安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形成以动力电池为核心,配套发展其他汽车零部件的产业格局,并有望成为全市第二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全面践行“中国制造2025”战略,围绕“建成500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目标,力争在提供机器人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上占据一定市场份额。先后吸引翔宇电力、德瑞加数控机床、金鼎工具、胜克机电、胜杰液压等一大批项目成功落户。同时,具有一条全球最先进工业4.0示范流水线的淮安中德智能制造创新暨产业合作服务平台投入运行,助力淮安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脱胎换骨。
4、食品产业
积极发展和培育绿色食品集群,先后招引和培植了淮安双汇、民康油脂、中淮植物油、新丰面粉、白玫糖业、凯德亚食品等一大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肉制品、糖、粮油、面粉、休闲食品、饮料为主,果蔬、水产品为主,集食品原料、加工、冷链仓储、物流服务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获批丁集黄瓜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26件,“淮安黑猪”2019年3月获得国家权威机构颁发江苏省首张(全国第六张)无抗生素养殖认证证书及无抗生素产品认证证书。
五、房地产平稳发展,城乡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一)多元化的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在一穷二白的老淮阴城基础上,建成了以东西大街为主片区的清江市,房地产发展以国家计划投入为主,还没有实施商品房建设。自改革开放到1990年,全市开始探索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问题,房地产建设还是以国家计划进行的换房解困、城市危改为主。从1990年开始,全市住房开始商品化,经历了住房制度改革、保障性住房全面铺开,房地产市场开始了快速、持续发展。1990-2012年,全市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1156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0%。特别是2012-2020年,全市房地产累计投资达2824.7亿元,这10年的累积开发投资总量是前20年的2倍,商品房销售面积累计突破4000万平方米。全市经济适用房、普通商品房和廉租房等开发量稳步推进,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二)老旧小区改造投资稳步推进
2019年,淮安市委、市政府将“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列为年度第一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并以此助推居住区文明创建工作。2019年,全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的计划总投资2.3亿元,共完成维修道路9.7万平方米,房屋出新138万平方米,屋面维修8.2万平方米,安装路灯3831盏、监控探头885个……
2020年,全市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淮安市政府办公室下发《关于做好2020年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的通知》(淮政办发〔2020〕1号),首件便是更新改造城乡居民生活服务设施,全年计划总投资1.9亿元,提标改造70个老旧小区。
2021年预计改造老旧小区104个,计划总投资4.2亿元,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预计涉及21718户,73754人。
整个“十四五”期间全市计划改造680个小区,利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境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逐步改善老城区群众的居住生活环境。
(三)农房改善投资硕果累累
淮安由于历史上长期遭受水患,特别是在进入2000年以后对农民建房控制严格,有21.14万户农房质量较差,占有房农户的四分之一,还有14.19万户农房长期空关,空关率达16.8%。此外,全市有6841个自然村位于“九靠近一滞洪”区域,占44.1%。
2017年开始,全市将农房改善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标志性、基础性、引领性工程,列为全市“三农”工作三大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调研制定“五年行动”计划,计划总投资超400亿元,明确5年改善40万户以上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的目标,到2020年,已基本全面完成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改善,全市农民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提高。
“运河三千里、最忆清江浦”。历史上淮安是运河、淮河、黄河沟通长江的水利中心,江南河道总督的驻地。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各种原因,淮安的漕、盐、榷、河、驿等优势相继消失,经济暂时走入低谷。今天的淮安人正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奋起直追,各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落地,令淮安这座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气息的“中国运河之都”得以辞旧迎新,紧跟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趋势,实现成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美好愿景。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地址:台州市行政中心2号楼5楼
网站标识码:bm36000046 ![]() 浙ICP备17023767号-6 网站主办单位: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邮编:318000 联系电话:0576-88512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