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调查工作>>它山之石
奉张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 防返贫和强产业两手硬
日期:2022-06-10作者:

  要确保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筑牢返贫防线、强化致富动力是重中之重。为了解永州市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支持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的举措与困难,笔者近期走访调研了部分县区的相关部门和行政村。调查结果表明,永州在防返贫和强产业上同步发力,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依然存在困难。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返贫防线严密有效    

  永州各县区以“底线思维”不断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创新动作有成效,有效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如江永县制定印发了《江永县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使用管理办法》,全县识别的监测对象做到“应纳尽纳”,所有监测对象均由驻村帮扶后盾单位班子成员或县级领导结对帮扶,确保“扶上马送一程”精准有效。江华县结合“五联系五到户”主题实践活动,积极探索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新路子,建立了紧盯“三类”重点人群、落实“四个”环节监测、关注“五类”特殊对象、采取“六项”帮扶措施的“三四五六”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全县共安排监测员334名,组织近2万名党员干部深入乡镇、村开展“五联系五到户”主题活动,共识别确定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监测对象972户1906人,对监测对象实施医疗救助287人、资助金额42万元,落实低保、五保等兜底补贴118万元;帮助群众发展小养殖、小菜园、小果园、小买卖、小作坊“五小产业”230余家,带动2120名闲置劳动力就业增收;产生、核实、处理全省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风险预警信息18000余条,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9673个,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了脱贫群众的幸福指数。 

  二、勇于创新、因地制宜,产业发展坚实有力 

  (一)在“城乡互促”上走出新路子。把园区和农村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推动园区建设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奋力谱写城乡共同发展的合奏曲。如江华县坚持县乡村“一盘棋”、供产销“一条龙”,以产业链思维整合城乡资源,积极探索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一是吸引就业,让城乡“血脉相通”。成功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引进规模企业121家,形成了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以电机为特色产业的新兴工业体系,吸纳脱贫劳动力4160人,占园区就业人数的26%。二是整合产业,让城乡“筋骨相连”。引导企业把头部放在园区、四肢植入农村,推动企业进乡进村,将乡镇、村的旧礼堂、旧学校、旧仓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楼等场所改造成厂房,有效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县高新区5家电机企业在乡镇开办帮扶车间18家,用工2167人,其中脱贫人口725人,月人均工资达3500元以上。 

  (二)在“产业融合”上走出新路子。坚决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依托农村优良的生态资源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如江华县立足“万亩瑶山”和“千年瑶都”,成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县,建成中国爱情小镇、桐冲口千年瑶寨、香草源和井头湾等一批3A级旅游景区景点,20个村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示范村,现有农家乐、民宿酒店90余家,旅游企业、协会20余家,带动了2万名群众增收。 

  (三)在“资源畅通”上走出新路子。积极搭建平台,用活政策、用活资金、盘活资源,为产业“腾飞”奠定基础。如新田县搭建政策引导、土地流转、投资融资三大平台,以乡村振兴“1+7+13+X”规划体系为引领、完善土地流转“一平台三体系”推动各类资源流动,截至目前,全县流转耕地19.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55.35%;撬动民间资本7亿元以上,打造500亩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以来共实施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建设项目43个,带动全县发展各类富硒(含硒)农产品种植基地27万余亩。江华县大力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外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江华籍企业家、能人返乡创业。近几年来,从广东回引江华籍“小老板”100余人,兴办制香、食用菌等小微企业110家,年产值近3亿元,从业人员4000余人,务工人员平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四)在“品牌提质”上走出新路子。各县区立足地方特色、提升产品质量、整合优势产品,让本土品牌出彩出位。如新田县按照“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总体思路打造农业产业的“品牌链”,将蔬菜产业作为“一县一特”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东升农场、远鸿食用菌等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地标产品陶岭三味辣椒、新田大豆品牌,让新田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菜篮子”,成功创建“湖南省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中国富硒大豆之乡”“富硒特色产业园建设示范县”;培育龙泉蔬菜、新圩食用菌、石羊烤烟、陶岭辣椒等特色产业小镇,新田大豆、陶岭三味辣椒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田大豆被评为“湖南省十大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安排“一村一品”项目资金5320万元,实现产业基地奖扶的贫困村全覆盖,培育社湾食用菌、周家辣椒、张家塘无花果、莲花塘鸡纵菌、双溪岭金槐、黄栗山红皮萝卜等特色农业村,陶岭镇仁岗村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三、防返贫和强产业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土地资源有限。根据党中央坚决遏制耕地“非粮化”要求,发展水果、蔬菜、菌类等经济作物不得占用耕地资源,永州丘陵、山地地形较多,且前期的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集中在耕地,相关基础设施也存在较大短板,导致目前适合发展产业的土地资源颇为紧张。如江华县西凤村村支书反映,该村经外出考察,计划发展菌类产业,按去年市场均价,亩产近10万元,但靠近村庄和水源、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土地太少,原计划流转的7亩土地仍未完成。 

  (二)生产技术欠缺。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业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由于部分农民知识水平不高、生产技术有限,发展技术要求高、经济收益好的农产品存在困难,主要依靠水稻、烤烟、柑橘、花生、生猪等传统产业,这些产业劳动投入大、市场波动大,收益不稳定,在推动农民收入稳定增长上表现乏力。同时,大部分农民工因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仅能从事劳动力密集产业,收入常年在低水平浮动,且存在严重的“年龄恐慌”。如蓝山县湘源村脱贫户梁明亮自妻子突发脑溢血身体偏瘫以后,在家以养猪和打零工为生,去年生猪价格偏低,对家庭收入造成了较大影响。 

  (三)产业资金不足。本次调查中,大部分村支两委干部均反映了资金短缺问题。一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随着部分产业从耕地向山地转移,基础设施投入的需求也随之上升。如江华县会合村村支书反映,该村由于资金问题,通往水果产业园的道路仍有2.5公里未硬化。二是配套设备的购置资金。部分种植业对温度、湿度、光照要求较高,需要搭建大棚和厂房,资金需求也较大。如江华县西凤村村支书反映,该村计划发展的菌类产业每亩搭建大棚及购置配套设备的费用近10万元,7亩地共需70万元,目前仅筹集了20多万元。三是新型主体的经营成本。近年来,农产人工费用、化肥价格、土地流转价格均有所上升,进一步加重了农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资金压力。如江华县西凤村村支书反映,该村的合作社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种植蔬菜和水稻,每亩年租金600元,且化肥、农药价格上涨,资金有所紧张。四是设施设备的维护资金。2022年初,永州地区经历多年不遇的大雪,部分农村生产设施设备遭到损坏,重建和维护存在资金缺口。如江华县会合村村支书反映,该村原有一个扶贫车间,能带动40余人就业,年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年初厂房因大雪受损,目前仍未复工。 

  (四)政策对接不畅。由于部门信息未能有效对接互认,部分政策落地存在阻碍。据新田县农业农村局反映,目前永州海关对货柜进行封关后,广东省高速公路“绿色通道”不予以认可,相关农产品难以享受高速费用减免的优惠政策。 

  四、防返贫和强产业的建议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产业壮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产业为中心,在产业重点镇、交通枢纽镇建立健全冷冻、烘干、冷链物流等设施,带动周边农村产业发展,形成“一字落而满盘活”的生动局面;坚持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导向,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强化整体思维,把高标准农田打造为“宜种、宜养、宜游、宜赏”的农业发展 “金土地”、旅游观光“硬招牌”、农家体验“大游园”、生态建设“活样板”;统筹县乡村三级快递、物流建设,整合客运、邮政、快递公司等资源,打通农产品产销的“中梗阻”,让农村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二)强化科学技术支撑,为农村产业强筋。各村支部应由一名“懂技术、有想法、敢担当、能吃苦”的干部主抓生产,定期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产业体系,让党支部成为攻坚克难的“桥头堡”和产业致富的“先锋队”;通过结队帮扶、干部下派、院校合作等方式,引导更多的“田秀才”和“土专家”深入乡村振兴一线,用知识与技术为农村产业发展赋能。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农村产业活血。市县两级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创品牌,重点对农产品精深加工给予奖补;整合财政资金,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将涉农资金重点要用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环境方面,把钱花在“刀刃”上;用好金融杠杆,加快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竞争适度、风险可控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四)提升品牌社会认可,为农村产业铸魂。大力扶持“永州之野”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在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溢价能力;打通永州农产品出口的“绿色通道”,与广东省交通厅、海关等部门协调,让永州海关封关的“永州之野”鲜活农产品货柜享受高速公路“绿色通道”政策;建全农产品生产溯源体系建设,对使用“永州之野”品牌的企业,市财政对其购买农产品检测车、检测设备予以财政补贴和贷款贴息,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品牌的“美誉度”。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永州调查队)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地址:台州市行政中心2号楼5楼
网站标识码:bm36000046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87号
浙ICP备17023767号-6 网站主办单位: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邮编:318000 联系电话:0576-885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