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调查工作>>它山之石
谢婷:南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状况探析
日期:2022-08-03作者: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既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特别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如何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问题。笔者通过走访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有关部门,对延平、邵武、建瓯、顺昌、光泽、松溪等地共计11个村116位农村居民开展调研,了解南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以期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充分而有效的就业提出一些建议。 

  一、南平市多措并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创业 

  (一)政策助推就业创业 

  一是强化政策落实。持续贯彻落实社会保险减负降费、企业稳岗返还、技能提升补贴、就业创业服务奖补等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着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2021年,全市共发放社保补贴等各类补助7423.33万元、受益人数99828人。二是组织系列招聘活动。围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和“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等主题开展系列招聘活动。2021年全市共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93场,招聘会进场企业2308家次,提供就业岗位87629个次,达成就业意向12728人。三是多渠道发布就业信息。通过人力资源市场窗口、LED显示屏,各级劳动就业服务机构窗口,新闻媒体,《闽北日报》“就业之窗”专栏,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等媒介发布企业用工岗位需求和劳动力求职信息;通过短信、邮寄等方式将企业用工信息发送到村到户到人。2021年全市累计共为2107家用工企业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共计301期,就业岗位信息10535条,岗位数31605个。四是巩固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全市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活动57场,向脱贫劳动力推送岗位信息3.77万个,享受公益性岗位再次安置政策1006人。落实发放公益性岗位、企业吸纳社保补贴等就业奖补资金2042.24万元。 

  (二)着力提升技能素养 

  一是持续推进职业技能行动。鼓励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行电子培训券的使用,实现农村劳动者免垫付便捷享受职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农村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积极性。2021年全年“春潮行动”共培训人数41353人,完成省上下达任务数的413.53%。二是深化“乡村振兴巾帼扬帆行动”。各级妇联组织开展家政、电商、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243场,参训妇女9103人次;持续做好家门口灵活就业工作,在原有138个妇女家门口灵活就业点的基础上,巩固拓展建设达到194个,带动妇女就业2.9万人。鼓励扶持女能人、返乡女大学生创立合作社、家庭农场,发挥女带头人作用,带动更多妇女参与乡村振兴。三是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2021年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16277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线上远程培训12期6903场,参训各级农业推广人员、村级农民技术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以及种养殖大户52899人次。

  二、南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业岗位增加,收入结构优化,农村居民第一产业经营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有所下降,工资性收入比重上升。2021年南平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31元,比2020年增长10.1%。其中,占收入主体的经营净收入占比为50.7%,比2020年下降1.2个百分点;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比重上升,占比分别为38.1%、10.4%。“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再是农民单一的谋生状态,本地产业发展、企业兴办都为农村青壮年以及农闲时赋闲的劳动力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农村居民就业渠道更加多样化,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还不充分。近期,南平调查队随机抽取全市116位农村居民开展就业调研,结果显示,有23.3%的农村居民未就业。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未实现充分就业 

  本次调研的116位农村居民中,按性别比例划分,男性73人、女性43人,分别占调研群体的62.9%、37.1%;按年龄段划分,20岁以下的0人,20~49岁的54人,50岁及以上的62人;按就业情况划分,116位受访者中,2021年以来未工作的共27人,其中男性12人,占男性群体的16.4%,女性15人,占女性群体的34.9%。女性未从业人员占比高于男性。从年龄层看,50岁及以上的女性15人,其中未从业4人,剩余11位女性未从业人员均集中在30~49岁,农村女性劳动力就业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通过对这15位女性未从业人员的调研了解到,照顾家庭成为制约其从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有14位女性因家中有老人或孩子要照顾,脱不开身,所以未从业;有2人还因文化程度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从工作意愿看,虽然这15位女性没有工作,但有10位表示有工作的意愿,且7位曾有外出从业的经历。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的陈某一家四口,丈夫和儿子从事装修工作,小女儿就读初二,家庭收入水平能够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且自己种植蔬菜、养殖家禽供生活消费,在家专职照顾家庭,工作意愿不强,但如有合适工作她也愿意做。 

  (二)受教育程度低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 

  1.留守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仍不高。在116位受访农村居民中,113位受访者家庭就业人口数为1人以上,每户受教育程度最高的1位就业人口,其受教育程度分布为: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43人,占比38.1%;高中(中专或技校)37人,占比32.7%;大专13人,占比11.5%;本科20人,占比17.7%;硕士及以上0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就业人员的家庭只占总体的29.2%。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农村居民收入逐步增长的同时,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农村家庭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教育的问题也日益重视,“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但留守农村的劳动力因其受教育程度不高,综合素质整体偏低。 

  2.就业选择范围窄。通过调研116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和第一产业经营收入是他们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别占调研群体的62.9%和40.5%。从受访者自身从事的工作看,主要集中在农业,40人2021年主要从事农业自营,16人为农业务工。受文化水平制约,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意愿、就业积极性以及就业渠道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如松溪县旧县乡游墩村蔡某武日常经营家中的杉木林、茶园、农田,另外选择在离家不远的工厂上班,以增加家庭收入。调研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劳动力农闲时获得收入的主要方式是打零工干体力活;离开土地的农村居民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或缺乏一技之长,从事的职业也主要是建筑工地务工人员、制造业获取计件工资的人员、贸易住餐业服务人员、环卫保洁、家政服务人员等,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选择面较窄。多数工作往往收入水平较低、工作环境一般、就业不够稳定、福利待遇不高。 

  (三)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不足参训率较低 

    

  1.职业技能培训不足。从调研群体看,农村劳动力对职业技能的概念认识相对清晰,89位2021年有工作的受访者中,非常清楚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需具备的职业技能的有54位,占60.7%;不太确定的12位,占13.5%;不了解的8位,占9.0%。也有15位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没想过关于职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占16.8%。当问及是否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时,2021年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7人,占受访群体的6.0%;2021年没有接受过,但以前接受过的43人,占37.1%。66人表示自己从未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占56.9%。从目前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培训来看,虽然针对农村居民的培训在类型上日益丰富,培训人数上逐年增加,但就庞大的农村居民群体而言,参加培训学习的农村劳动力仍是少数。加上他们主动参与网上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不足,纯理论性质的技能培训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理解难度也较大,实用性较差。 

  2.对职业技能的认识参差不齐。调研中有就业的89位受访者中,表示对所从事的职业需具备的职业技能非常清楚的54人,占60.7%。还有35位对职业技能的概念不够明晰,其中12位不太确定目前从事的职业需具备怎样的职业技能,占13.5%;8位不了解应具备怎样的职业技能,占9.0%;15位从没想过关于职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占16.9%。如建瓯市吉阳镇吉阳村的张某长期务农,因妻子身体不好,70多岁的张某日常除照顾生病的妻子外,种植些蔬菜供生活所需。对于从事农业经营需具备的职业技能,他表示不太确定,种植的蔬菜品种也是跟随其他农业经营者,自己未专门研究过。 

  (四)农村外出劳动力就业保障仍不充分 

  1.获取就业信息渠道较单一。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从业,调研显示,116户受访户中,85户有外出从业经历。从他们获取就业渠道的途径看,57.6%通过亲戚朋介绍,24.7%是自己盲目去找工作,21.2%是同乡介绍,仅9.4%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关组织来找工作的。说明目前南平市农村外出劳动力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主要还是通过传统方式来找工作,倾向于通过关系密切的亲朋介绍,甚至自己漫无目的寻找工作的也不在少数。通过专门就业招聘、就业信息平台、互联网信息等方式找工作的不多。从选择外出就业的原因来看,收入是主要因素,64.7%外出工作农户表示到外地工作是因为当地工资高于本地。 

  2.就业权益保障不足。调研显示,目前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权益保障还不够充分,未能完全享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权益,特别是就职于个体经营或小微企业的农村外出劳动力,由于工作不固定、工期不长,受聘方与用工方未签订劳动合同。在外出从业的人员中,有60人属于外出务工类型,但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的仅28人,占46.7%。28人中,用工方为聘用者交纳养老保险的有19人,医疗保险的18人,意外险16人,失业保险15人,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各12人,3人未交纳任何保险。除外出从业的劳动力外,还有利用农闲在本地打零工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因基本受雇于个人或个体经营者,他们基本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概念。因对社会保险的认知不足,关注较少,农村外出劳动力往往缺乏向用工方争取应有的社会保障权益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甚至不清楚这些保险的作用和对自身的影响,这就限制了社会保险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保障作用,导致农村外出劳动力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 

  三、改善南平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扩大供给,鼓励就业 

  1.扩大政策宣传力度。制定出台相应助农扶农政策,为农村家庭提供政策保障。运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播放软件,将政策宣传解读到位,提高农村适龄劳动力特别是女性劳动力对就业的认知,在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吸引其走出家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进一步细化职业培训对象,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开设专门针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职业培训,提升女性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2.丰富灵活就业方式。针对家庭人口多,家中既有老年人要赡养,又有本地就读中小学生需要供养的家庭,应结合其家庭特点,为未从业的女性劳动力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以提高其就业意愿。建议有关部门定期梳理所辖区域企业等用工信息,特别是一些企业的半成品需要手工完成而又无需坐班制的固定员工,及时对接用工方,并主动发布用工资讯,强化就业和政策引导,让更多无法脱离家庭的劳动力乃至残障人士在家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收入,提高就业参与率。 

  (二)注力教育,发展经济,促进就业 

  1.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关注乡村教育,在农村撤并校推进的过程中,集中资源改善乡村教学设施,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制定落实吸引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到乡村任教的奖补举措,稳定乡村教师队伍。结合本地乡村特色开展素质教育新实践新探索,如立足地方,开设特色课程,让学生动手体验劳作,并以此为突破口,开展劳动教育。通过直接参与和体验,让学生从小了解劳动的意义,体味其中辛劳,学习劳动技能,传承乡村文化,为建设美丽新农村培育后备人才。 

  2.加快乡村振兴步伐。聚焦“一座山、一片叶、一根竹、一瓶水、一只鸡”等生态产业,构建5大生态产业链支撑体系,通过生态产业的广度深度开发,加速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各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内部直接或间接地扩大就业安置空间,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农村内部的有效转移;通过延长产业链,提高对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做大做强农村经济的同时,改善农村就业环境,吸引人才回流,促进返乡就业创业。

  (三)强化培训,提升素质,精准就业 

  1.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就业的前提。要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让职业教育和培训对象的覆盖面更广泛地普及到最基层的劳动者和建设者们。探索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做到先培训再就业,常培训常提升,使农村在外务工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具备更高的技能和更多的选择,提高其就业层次。职业院校要用好优势资源,改革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队伍。 

  2.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探索引入新兴培训平台,建议人社、农业农村、宣传、商务等部门与有关电子商务公司加强培训合作,推出自媒体+抖音+农副产品销售培训,以网络直播的方式让南平市特色农副产品走出闽北,提高知名度。建议将实用技能培训地点从课堂移步到田间地头,农技人员到现场讲解种苗特性、病虫害防治、不同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等,提升培训质量。加大对“农技推广”APP等农村实用型软件的宣传推广,让农村居民用好用活信息资源,提高农产品抗风险能力,保障经济效益,增加居民收入。 

  (四)健全制度,优化服务,保障就业 

  1.持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将政策宣传解读到位,让需求者看得懂,心里明。做好就业创业指导跟踪服务,定期了解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获取就业创业信息是否及时到位,确保信息双向对接,尽力破解企业招工难和用工者求职难的困局,提高人岗匹配度。 

  2.建立健全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就业保障制度。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已建立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职工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增设意外伤害险,设定缴费比例与赔偿额度,鼓励农村居民自愿投保,为务工人员增加多重保障。推动城乡教育资源特别是重点城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加快构建以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同时协调做好农村留守人员帮扶照护工作,做好农村留守群体的安全保障。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南平调查队)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地址:台州市行政中心2号楼5楼
网站标识码:bm36000046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87号
浙ICP备17023767号-6 网站主办单位: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邮编:318000 联系电话:0576-885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