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调查工作>>它山之石
赵智博:精耕细作“数字土壤” 推波助澜“产业成长”——关于葫芦岛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
日期:2022-12-05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第2期《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强调: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揭示了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擘画了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路径,成为了葫芦岛市今后发展数字经济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笔者从全市实体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利用统计数据的优势,围绕数字经济这一新兴背景,谈谈对于葫芦岛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几点看法。 

  一、概述数字经济,解读数字要义 

  (一)数字经济的概述。 

  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总体上是一个涵义相对宽泛的概念,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内涵边界有所不同。 

  从发展路径来看,数字经济包括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方面。通过数字产业化,关键技术和核心产业能够不断把消费、生产、服务过程中所创造的数据变成生产要素,从而提供新服务、新应用;通过产业数字化,推动传统企业、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农业数字化和制造业智能化升级,以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网络化普及,从而持续利用数字技术改造并赋能三次产业。

  从构成要素来看,数字经济包括数据和数字技术两个关键要素。数据自古有之,在互联网出现后,因为数码化而记录、积累成为可供计算机快速提取、分析的大数据。近几年来,大数据被广泛地运用于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社会治理,成为并列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新要素。这一新要素的出现,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很大,值得社会各界认真研究。数据要素具备低边际成本、无损耗、易复制等特点,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引擎;数字技术具备迭代快、扩散快、渗透性强等特点,两者通过加快创新的供给和扩散,优化生产函数中的要素配置,提高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产业竞争优势。 

  从新结构经济学的五大产业类别来看,数字产业属于换道超车型产业。新结构经济学根据一个产业和世界前沿的差距、是否符合比较优势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周期的长短等,将实体经济体的产业分为五种类型:追赶型、领先型、转进型、换道超车型以及战略型。其中换道超车型产业的特征是:产品、技术研发周期特别短,通常618个月就有新一代技术投入应用,研发的关键投入是人力资本。数字产业符合这些条件,是典型的换道超车型产业。 

  (二)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 

  发展数字经济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当今,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数字经济正在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数字经济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多次做出重要指示。相关部委已经建立数字经济与大数据促进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政策体系,聚力打造数字经济产品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数字经济跨领域融合应用,培育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制高点和集聚地。 

  发展数字经济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数字经济是畅通经济循环、激活发展动能、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支撑。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规划》突出体系化设计、系统化布局,着力构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对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作出了整体性部署。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生产力和关键生产要素,深入渗透到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引领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网络化共享、集约化整合、协作化开发和高效化利用,打通资源要素流动堵点,大大提高经济社会各领域资源配置效率。数字生产力快速发展,引领生产主体、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变革调整,驱动实体经济体系重构、范式迁移,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实现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提升经济发展整体效能。数字经济助力增强经济韧性,推动社会组织方式向平台化、生态化转型,打破产业和组织边界,提升企业间协同水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在逆全球化叠加疫情冲击的双重影响下,数字经济呈现逆势增长态势,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平稳。 

  发展数字经济是建设现代化体系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能够有力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辽宁省提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举措。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活跃,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推动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经济运行模式,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能千行百业,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领域数字化发展,引领产业高端化、智能化。 

  二、顺应数字潮流,迈向数字时代 

  从全国看,我国数字经济正转向深化应用、规范发展、红利释放的新阶段,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激发创新活力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驱动数字化转型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必由之路,成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信息化建设步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信息技术加速跨行业、跨领域融合创新。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速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融通,成为推动扩大内需,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将加快传统产业生产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应用程度不断深化,政府治理能力和信息惠民程度显著提升。各级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国数字化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从省内看,当前辽宁已经进入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持久动力。工业互联网全球峰会,已成为全球工业互联网交流合作的世界级平台。抢抓新一轮技术发展变革的重大战略机遇,加速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运用大数据促进政府管理和治理模式创新,加快辽宁数字蝶变,将有效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加速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从全市看,以数字驱动未来为主题的2019中国(葫芦岛)数字经济发展研讨会顺利举行,拉开了葫芦岛市数字经济聚合发展的序幕。葫芦岛实体经济存量大、领域宽、体系优的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基本动能依然存在。立足现有行业和新兴领域,谋划推进了一批重点项目,地区后发动能日渐增强。传统产业形成的数字化场景资源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丰富,用好用活区位、资源、人才、文化创意、基础设施、营商环境等政策,紧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成为葫芦岛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葫芦岛产业结构优化和现代服务业质态提升,使数字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三、凸显产业高地,促进数字融合 

  依托船、核、港及军民融合发展优势,加快数字葫芦岛、智造强市建设,在提升、增加绿、突出、强化上下功夫,引导企业强化数字化思维,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逐步构建“4+7”数字产业体系。 

  (一)农业保持平稳增长。2021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2亿元,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5.2万公顷,粮食总产量74.6万吨。两水一特农业发展迅速,实施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2个,完成增殖放流6.1亿单位,水产品产量达到47.9万吨,居全省第3位,多宝鱼特色养殖居全国第一。构建小粒花生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良种繁育基地2万亩,发展优质花生136.4万亩,正业花生出口量全国领先、居东北地区第1位。设施农业规模扩大,新建设施农业1万亩,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220万吨和175万吨,水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省第2位。恢复生猪存栏101.7万头,肉蛋奶产量达到44.3万吨,增长3.7%。农业科技进一步拓展,与中国农科院签订共建环渤海湾研究院协议,建设高标准农田10.1万亩,发展绿色食品79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数量保持全省第1位。 

  (二)工业经济增势强劲。2021年,全市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895亿元,增长25.2%,增速为近年来新高。全年实现37户企业小升规8户企业规升巨。四大支柱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9.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5.9%)。其中,石油化工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4.7%);船舶机械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0.3亿元;有色金属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3.2亿元;能源电力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5.4亿元。全年四大支柱产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9.3亿元。泳装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兴城地区泳装生产企业为1659户,实现年均产量1.7亿件(套)。产品远销俄、美、非、韩国、东南亚等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网上销售额可达40亿元。工业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建5G基站1007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突破100户,13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重点项目计划,4家企业获得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辽宁(东戴河)带土移植转化中心挂牌成立。实施省级以上揭榜挂帅攻关项目3个,培育和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0家,雏鹰”“瞪羚企业发展到42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18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50.3%。精细化工发展基础夯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打渔山等3个化工园区获得省级认定。 

  (三)服务业发展日趋活跃。电商发展日益火热,葫芦岛电商直播基地被授予网红经济示范基地”“辽宁省电商直播示范基地目前入驻90余家企业。汇集带货主播1000人、产品2万种,成为集优势产品和物流配送、集网红培养和带货主播、集新媒体资源和大数据整合于一体的新商业业态体系。货运物流遍布全国,绥中货运品牌享誉全国,拥有拉全国货,跑全国路。的口号,可通达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车况好、价格低。2021年,全市拥有载货汽车8.4万辆,道路运输货运量12426万吨,道路货物周转量3119027万吨公里。仅绥中县拥有营运货物运输车辆1.5万台,运力达到12万吨。葫芦岛是旅游资源大市,被誉为关外第一市,更有北京后花园的美称。自古以来是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汇流通之地,演绎了众多英雄故事,旅游文化资源丰厚。2021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4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接待国内旅游者1800万人次,增长24.1%。全市现有AAAA级旅游区9处,AAA级旅游区15处,AA级旅游区1处。旅行社61个。现有注册导游员1029人。 

  四、逾越数字鸿沟,找准数字短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受内外部多重因素的影响,葫芦岛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面临的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葫芦岛市数字化应用虽然发展很快,但相比而言差距十分明显。特别是产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诸多困难,总体呈现结构偏软的特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仍然面临不全”“不愿”“不深”“不便等四大难题。 

  (一)融合不全:数字技术在不同产业和行业覆盖不均衡。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是要求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从融合广度来看,还存在两个问题。 

  1.全市产业数字化覆盖面不广泛。 

  从总体规模上看,截止2021年底,葫芦岛市基本名录库法人单位33680家,涉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法人单位只有1076家,占比仅有3.2%。其中四上单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法人单位66家。占全市数字经济产业法人单位的6.1%。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规模较小、数量少,且占比低于全国19.8%和全省12.9%,多处于产业链底端,缺乏具有带动效应的本地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2.各行业数字化覆盖程度不均衡。 

  从行业分类上看,全市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法人单位共有240家,其中工业54家,建筑业186家。全市第三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法人单位共有834家,其中批发业30家,零售业184家,服务业622家。葫芦岛市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呈现出三二一产业逆向渗透趋势。第一产业由于行业生产的自然属性,数字化转型需求相对较弱,在葫芦岛市仍是空白。第三产业数字化发展最为快速,利用数字化进行转型升级,数字化发展速度更快。 

  (二)不愿融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 

  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背景下,不少企业已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但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在观望。 

  一是高成本制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意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是涉及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大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有限、生存压力大,对于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企业决策层对数字化转型前景缺乏信心。 

  二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不足。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对数字化转型重要性认知不够,中小企业自身技术水平不高,难以满足企业数字化平台的开发、部署、运营和维护需求,加之目前市场上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服务大多是提供通用型解决方案,也无法满足中小企业个性化、一体化需求。 

  三是受限于技术水平和人才储备,大部分企业尚未建立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在生产、营销、运营、管理等环节均缺乏数字化人才的支撑,导致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受挫。 

  (三)融合不深:数字技术尚未形成对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的深度赋能。 

  一是虽然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但由于数字化改造初始投入、试错成本及风险大,企业内部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因素,大多数企业数字化普及率、核心环节数控化率仍然偏低,数字技术助推作用并不显著。不管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产品制造全生命周期主要环节的数字技术利用率普遍偏低,特别是中小企业,在生产方面数字技术利用率远远不足大型企业。 

  二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快、体量小。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模式的发展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对于经济发展无法起到预期的支撑作用。企业对数字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初级层面,难以通过数字技术挖掘生产潜力,核心生产环节数字赋能较弱。 

  三是工业互联网平台是推动企业大规模数字化、智能化,构建全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要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多数由行业领域领军的龙头企业搭建运营,其功能更多满足自身需要,还未能将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广泛接入,让这些企业也能充分获取工业互联网的便利。由于全产业链数字化生态体系尚未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上云数量有限,也无法发挥工业互联网的效益倍增器作用。 

  (四)不便融合:数字治理能力有待加强,融合发展无据可依。

  面对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挑战,各行各业的监管转型还刚刚起步,在法规、制度和标准等方面还面临诸多不适应、不配套。 

  一是现有部分法律法规不适应数字化发展新要求。数字化转型改变了传统商业逻辑和产业性质,形成跨区域、跨行业、多主体的复杂数字生态系统。目前针对诸如数据产权归属、数据安全保护、非法数据交易、数据共享与融合等现实挑战,仍缺少完善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导致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缺乏政策、法规的有效保障。 

  二是融合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体系不统一使得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成为空中楼阁。由于数据标准、通讯标准、技术标准、接口协议等不统一,每个平台都是一个独立的局域网,导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散在不同的平台上,设备、物料、部件等虽在形式上实现了上云,但也难以实现业务互动和数据联通。 

  三是政策扶持力度相对偏弱。人才政策吸引力不高,导致人才规模不足,人才供求矛盾突出,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融资难问题依旧突出。企业受轻资产属性影响,直接融资门槛高,间接融资渠道单一且成本较高,产业发展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尚未健全。 

  五、跑赢数字赛道,实现换道超车 

  抢占数字经济智高点,加前行。政府要与产业合作共同培育数字土壤,让新的数字技术更快融入产业核心业务。通过对孕育于数字新业务的政策扶持,提高产业新业务的需求市场,学会换道超车,赢得数字革命先机,才能使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的步伐更加稳健。 

  (一)优先规划布局,夯实数字基建根基。 

  建设先进泛在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加快建成高速互联、深度覆盖的5G网络,率先在全市核心城区、重要公共场所、交通干线与重要交通枢纽、重点产业园区全面覆盖,打造一批面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精细化工等细分行业的“5G应用示范工程。加快推进千兆光纤网络建设,加速光纤网络扩容,全面提升网络整体容量和综合业务承载能力,实现全市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积极建设双千兆宽带城市。推进IPv6规模部署,推动电信和广电运营企业IPv6网络优化和服务能力提升,实现网络、应用、终端全面支持IPv6,加快开展基于IPv6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和应用改造试点示范。部署泛在感知的智能物联感知终端体系,加快推进工业制造、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等领域物联网等功能性设施建设,提升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接入能力。探索布局低轨道卫星通信网络,支持企业参与国家低轨通信卫星、地面信息港项目,建设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打造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推进卫星互联网试商用。 

  (二)激发数字活力,创新产业深度融合。 

  1.以数字技术赋能,推进智慧农业融合。 

  (1)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以连山金星蔬菜”“南票大枣”“绥中白梨”“兴城花生为引领,着力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一是加快发展数字农情,利用地面物联网、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手段,动态监测重要农作物的灾情虫情、作物长势、土壤墒情、种植面积、种植类型,加快建设数字植保防御体系和农业病虫害测报监测网络,实现种植业信息化生产管理和重大病虫害智能化识别。二是建设数字田园,在大田种植和设施园艺等领域,集成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与装备、智能感知、智能分析等数字农业手段,推广应用精准种植、环境控制、水肥药精准施用、农机智能作业与调度监控等。同时,依托智能车间农业,智能管理种植业生产经营。 

  (2)加快推进畜牧业智能化。结合现代化生态养殖场建设,推动建昌荷包猪”“六股河鸭蛋等畜牧业产业向高精端发展,促进葫芦岛市畜牧养殖业品牌化、市场化进程。一是建设数字养殖牧场。智能化改造畜禽圈舍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等设备,利用精准上料、电子识别、畜禽粪污处理等数字化设备,智能监控畜禽养殖环境,实现精准饲喂。二是加快应用个体体征智能监测技术。精准诊断、预警和防控动物疫病疫情。在畜牧业市场主体,如兽药企业、饲料、养殖场、屠宰等中间,实现数据直联直报,建立健全一企一码、一畜一标动态数据库,打破数据屏障,实现数据在畜牧生产、流通、屠宰各环节自由流动。 

  (3)大力推进渔业智慧化。以兴城现代渔业园区为中心,推进海洋牧场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建设。推进智慧水产养殖,以兴城多宝鱼”“葫芦岛对虾”“葫芦岛海参为抓手,建立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的物联网系统,加强网箱自动升降控制、循环水装备控制、饵料精准投喂、水体环境实时监控、病害监测预警等,推广无人机巡航等数字技术装备普及应用,发展数字渔场。 

  (4)大力推进种业数字化。依托农业大县优势,做大做强传统农业品牌。一是紧贴商业化动植物育种需求,推广应用动植物表型信息获取技术装备,高通量获取海量表型性状数据,创建表型数据库和品种资源基因数据库。二是由经验育种转向精确育种,依托数字化智能育种辅助平台,充分利用表型组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数据,实现针对定向目标性状,定制化育种,优化育种。三是充分利用生产经营许可、生产备案和天空地一体化等监测手段,在制种基地、种畜禽场区、水产苗种场区、交易市场监管等领域,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实现种业智慧化监管。四是横向联结数据库,一站式综合查询和办理涉及种业的数据、技术、服务、政策、法律等各项业务,依托国家种业大数据平台手机App,创新种业服务模式。 

  (5)推进数字农业新业态多元化。一是依托互联网+”,大力发展定制农业、众筹农业等新业态,推广网络经营新模式如云农场、共享农业等。二是发挥兴城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作用,依托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大力推广大数据赋能、人工智能农村实体店布局,全力畅通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三是创建智慧休闲农业平台,补齐休闲农业数字地图短板,鼓励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示范县等实现线上经营,大力开展大众参与式评价、数字创意漫游、沉浸式体验等经营新模式。四是整合跨行业、跨领域的大数据资源,开发涉农保险、授信和供应链金融等新业态,创造性改进农业技术推广、供求分析、产品营销等服务方式。 

  (6)质量安全管控全程化。一是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工程,确定农产品分类、分等分级等关键标准,建立全产业链的农产品信息化标准体系。二是大力推动农产品标识化,鼓励涉农生产经营主体对所售农产品强化品名产地、质量认证、商标品牌等标识。三是推动一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云上云。依托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创建一村一品大数据,整合流通、销售等环节的数据资源,及时提供农业生产的市场动态信息。鼓励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建云上云,实现优势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到采购全过程上云,创建竞争力强、特色明显的农业全环节大数据服务体系。四是实施农产品可溯化工程,健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监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追溯管理与风险预警、应急召回联动机制。整合涉农生产经营数据,涵盖种畜禽、种苗、肥料、农药、饲料、兽药等领域,创建县级投入品监管溯源机制。 

  2.以数字技术赋能,推进工业4.0发展。 

  (1)聚焦数字赋能,全面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完善兴标壹工业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推进上云用数赋智,以数字化驱动产业链和产业生态重构,推进传统产业由外延增长向数字赋能转变。一是打造行业互联网平台。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重要抓手,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机构指导模式,大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在产业集群中的垂直应用,促进数字工程服务标准化、模块化,进一步降低改造成本,缩短改造周期。优先在泵与电机、船舶机械、泳装等行业布局产业链平台,打通上下游,用行业云串联并服务于整个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多层次工业互联网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跨领域跨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鼓励企业、社会资本围绕能源、化工、冶金、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投资构建面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打造内部企业级平台,推动工业资源集聚,实现设备智能化互联、生产计划智能排产、生产过程智能管控。三是推动标识解析节点应用。以装备制造、泳装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行业二级节点,接入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网络体系,增加标识创新应用模式。依托标识解析体系,鼓励企业积极拓展行业相关应用,开发标识解析应用新模式,实现产品溯源、预测性设备维护和供应链追踪等典型应用,提升企业营运效率。鼓励中小企业将设备产品接入标识解析体系,建立完备的标识解析网络。 

  (2)聚焦动能转换,大力拓展数字化创新应用。紧紧抓住数字经济新业态及其带来的系列商业模式创新机遇,全面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努力培育制造业新的增长空间。一是探索组织型制造生态。依托泳装.泵业产业集聚度高,行业影响力大,发展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有优势也有基础。围绕要素汇聚、资源共享、能力开放、业务协同等关键目标,以数据为核心、以订单为支撑,探索发展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协同制造等制造新模式,推动大企业、大平台开放资源和改造经验,带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提升产业链的韧劲和集聚效应,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二是探索服务型生产模式。从产业价值链来看,制造业需要将产品和服务进行捆绑销售,以实现更多利润。要鼓励企业大力开展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的创新应用,在传统产品的基础上,植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服务,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比如,泵与电机、装备制造行业要加大产品传感器等的集成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和远程运维服务能力,实现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总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水平。三是探索融合应用新模式。面向能源、石油化工、冶金、装备制造等行业,推动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等模式应用。推动生产制造全程可视化、质量追溯和预测性维护,实现企业运营管理的智能决策与深度优化。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资源,实现研发设计、计划排产、柔性制造、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集成和协同优化。推动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鼓励企业基于智能传感技术与工业互联网实现远程咨询、远程运维、故障实时诊断、产品溯源、大型制造设备与生产线融资租赁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3)聚焦规模培育,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升级。一是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全面深化传统产业改造提升2.0版本,大力推进千企智能化改造赋能行动,推动企业深度上云用云,加快打造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提升重点企业装备数控化率和机器联网率,争取实现规上企业重要制造环节数字化改造全覆盖。二是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产业应用示范。推动5G融合应用和创新发展,探索高可靠低时延通信与煤矿、冶金、化工等行业特定场景的应用试点,大力推进“5G+智慧矿山“5G+无人卡车。鼓励企业面向供应链管理、柔性制造、生产过程控制、机器协作、库存管理、产品交付管理等环节,开展基于5G技术在工业数据采集、三维扫描建模、远程控制、视频检测、辅助装配等场景的先导性应用。三是探索区块链技术创新。挖掘区块链技术价值,鼓励企业加入开源社区,利用国际开源技术资源进行再创新。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制造企业中的传感器、控制模块和系统、通信网络、ERP系统等系统连接起来,并通过统一的账本基础设施,让生产制造的各个环节得到长期、持续监督,提高生产制造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借助区块链账本记录的可追溯性和不可篡改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3.以数字技术赋能,推动服务业数字化。 

  (1)创新数字商贸发展。 

  打造数字服务贸易载体,全力助推数字丝绸之路战略实施。提升跨境电商生态,构建面向世界的特色跨境电商产业链。鼓励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创新开展出口退货返修、跨境进口保税备货退货、保税展示交易等业务。建设跨境电商直播基地与跨境主播孵化基地,鼓励企业布局建设跨境电商创业飞地,推动跨境电商+网红直播等新业态新模式向世界推广。探索构建新零售区域中心,建设云商城云市场数字生活新服务驿站。加强与大型跨境电商平台合作,鼓励企业与eWTP联动创新。推动跨境电商增品种创品牌,建设网上自贸大店、特色超市,建立商品品质溯源机制,探索特色贸易品牌,提升特色商贸附加值。聚焦传统商贸转型,推动一般贸易、大宗贸易、加工贸易数字化升级。加快数字技术赋能一般贸易,以互联网+新外贸为核心,全面提升外贸企业在拓客、履约、融资、供应链管控、智能生产等环节创新发展能力,推动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创新发展,积极培育外贸数字化发展新模式。促进特色外贸产品跨境贸易数字化转型,并扩大与特色优势制造相关、货物贸易带动的数字服务出口。 

  (2)完善智能物流体系。 

  积极培育智慧物流协同平台,充分发挥联动效应。推进建成京沈区域物流网络中的重要枢纽节点,辽西地区城际分拨和城市配送物流中心。 

  一是促进物流上下游的协同互通,推进多个设备互联,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上下游企业采购、制造、物流、销售等全方位的信息、资源协同。优化企业仓储配送流程,鼓励运用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段配送等模式,强化快递末端网络建设。重点打造公路干线集配货、零担快运、仓储、联托运、信息服务、智能调度等功能,实现细化服务的高效衔接。鼓励共享货车、可循环托盘等新模式的广泛推行,充分释放闲置的设施设备资源和运营服务能力。 

  二是建设智慧信息服务中心。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为核心的智慧物流科创平台,赋予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功能,以物流和贸易等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应用为核心,建设集信息对接、信用评级、智能监管和大数据中心于一体的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促进公共物流信息的协同发布,统一汇集和处理多个数据源、定期发布公共物流信息报告,实现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系统感知,供全社会查阅和分享。 

  三是打造智慧物流平台样本。以提质、降本、增效为导向,打通制约物流运输发展链条的关键瓶颈,推动交通物流一体化、集装化、网络化、社会化、智能化发展。打造成一处集约化的、大规模的物流设施集中地和多种物流路线的交汇地,以及具有综合、转运、集散、调节、加工、物流配送、信息服务等功能的物流中心,完善物流口岸功能,争取更广阔的经济腹地和货源。 

  四是建立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电商销售运营体系和区域性仓储配送基地,建立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互配的云仓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物流配送网络,充分利用通村村平台等资源,推进网货下乡物流末端站点建设,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建设以县级农村物流站点为核心、以乡镇农村物流配送站为支撑的点状辐射式农村物流站点网络。 

  (3)推动数字旅游发展。 

  推进全域智慧旅游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全面推进数字+文旅,促成文旅产业数字化新发展,优化旅游市场供给,更新消费模式,提升服务质量。 

  一是要打破时间空间局限,发展文旅产业新业态。基于互联网互联互通、便捷易得的特点,将文化和旅游资源搬上网络,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景区、景点等,探索云观展”“云旅游”“云博会”“云演唱会等模式,培育数字景区、线上阅读、智慧旅游、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等线上文体游娱新业态,不断升级文旅资源、文旅服务和文旅活动的数字化,增强大众的参与感、体验感与分享欲,拓宽数字旅游服务的广度。 

  二是要做好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沉浸式旅游消费模式。把握当前5G迅速发展的机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挖掘分析在线旅行平台上的用户网络表达,研究市场消费者需求,设计并打造数字化景区。通过数字孪生、AI5GARVR、数字人IP等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在元宇宙中开辟文旅产业新赛道。打造VR+VR全真沉浸式展厅,在景区内建立VR-AR展馆,通过数字孪生的形式,定制VR影片及互动内容,赋予虚实共生的景区更高的沉浸式与个性化体验,同时,增强景区二销能力。 

  三是通过互联网、App、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多种渠道提供实时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信息。通过这些平台提供全面准确的葫芦岛旅游线路、特色景点、地方文化、特色饮食,景区实时游客承载量和游客人数、停车承载量及停车情况、道路交通情况等,帮助游客解决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需求,便利游客出游。推广福禄行,探索一部手机游葫芦岛项目。通过开发小程序、App等,整合旅游产品信息,为游客提供通过手机即可实现看实时直播、定制精品路线、买门票、刷脸入园、识别花草、语音导航、投诉退货等多场景功能的服务。 

  (4)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发展云经济”“流量经济,鼓励实体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发展云教育”“云办公”“云购物”“云医疗等服务模式,激发信息消费活力。发展共享经济,鼓励企业在共享出行、团购、共享住宿等领域开展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广远程办公模式,推动建设网上超市和线下无人超市、无人商铺,深化金融服务、文化娱乐、教育培训、健康医疗等服务和活动的线上发展。加快无接触配送在制造、零售、餐饮、酒店、社区楼宇服务等领域应用,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整合与流通。鼓励发展新个体经济。鼓励发展基于知识传播、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等多样化的自主创业、分时就业,鼓励微创新、微应用、微产品、微电影等万众创新,促进线上直播等服务新方式健康发展,强化短视频等多样化社交平台规范有序。 

  (三)培育要素市场,提升数字产业能级。 

  1.强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引培高端数字人才。依托百千万工程,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高端芯片等基础领域,以及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优化高水平数字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方式,畅通英才入葫,加大国际一流人才和旗舰团队的引进力度。按规定享受子女入学、人才公寓等各类优惠待遇,在住房、科研经费、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居留与出入境、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做好服务。深化与中科院、农科院交流合作,加快东戴河带土移植转化中心发展,吸引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葫共建项目,打造承接京津冀人才+项目+团队示范基地。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机制,在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的高层次数字人才中选拔领跑人才培养对象,加强高端数字人才的自主培养。 

  (2)壮大复合型数字工匠队伍。建立全市数字工匠培育库,推动数字经济职业技能培训,组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工业和信息化企业一线从业人员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培训,培育既精通本行业专业技能,又掌握数字技能的数字工匠和新型卓越工程师。支持企业对复合型数字化应用人才的内部培养,鼓励企业从战略定位和长远发展出发,建立复合型数字化员工内部选拔培养体系和人才开发投入体系,大力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校数字人才培养能力,鼓励在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招生规模等方面向数字人才倾斜,持续加强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网络安全等数字经济基础学科建设,建设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鼓励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数字经济工程技术和应用技能型人才培育。 

  (3)提升企业家数商。充分发挥葫芦岛高等院校和智库单位作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计划,组织开展企业领导层数字化发展培训,激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与动力。举办知名企业家峰会或论坛,拓展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批葫商数字化转型领军人物,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高水平现代化企业管理者、创二代队伍。 

  2.提升产业数字服务水平。 

  一是组建数字化转型服务联盟,创新数字化转型服务模式,以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为示范引领,以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提供商、政府部门为核心支撑,统筹科研机构、创新智库、产业孵化、金融服务、网络运营及联盟协会等数字化转型协同合作,整合资源,培育一批技术实力雄厚、服务能力优秀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服务机构梯队,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整体提升。二是培育一批第三方专业化服务机构,提升数字化转型服务市场规模和活力。推广企业数字化转型逐企问诊行动,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一企一诊,组织专家深入企业等开展入驻式免费诊断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顾问+雇员式服务。 

  3.提升数字服务支撑能力。 

  以兴城滨海经济区、葫芦岛经济开发区和高新区为依托,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及关联产业、精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旅游和新兴服务业,推动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升级,引导和支持园区建立完善数字化建设标准体系,鼓励园区搭建数字化管理服务平台,实现软硬件一体化部署。积极探索园区数据大脑建设,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园区运行管理、产业服务、运营决策能力,赋能产业园区数字化转型,促进创新要素整合共享,构建创新协同、错位互补、供需联动的区域数字化发展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能力。围绕共性转型需求,促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资源共享,引导各类要素加快向园区集聚。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园区推动自动驾驶、无人物流快递等新数字技术应用落地。探索发展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加快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4.壮大数字产业企业主体。 

  深入实施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计划,引导数字产业企业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技术升级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实施数字企业上市培育行动,培育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和隐形冠军企业,积极推动优质数字企业多渠道上市挂牌。着力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强化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计划,引导小微企业参与数字技术和产业创新活动。支持建设一批以大学生创业创新俱乐部、创业沙龙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创业苗圃,支持建设一批孵化+创投、创新工厂等新型孵化器,依托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小企业创业基地等,加快建设一批创业创新园,在全市逐步形成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阶梯型孵化体系。 

  (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数字治理能力。 

  1.优化数字经济产业布局。 

  立足葫芦岛产业发展基础和空间布局现状,统筹推动全市各地数字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不断强化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推动各县()区差异布局,实现多点突破。推动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市级数字经济特色发展示范基地。以数字经济领域重大项目为引导,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经济小镇、数字经济小微园区建设,提升协同整合、集聚创新能力。 

  2.完善数字经济法规标准。 

  加快推动数字经济相关地方立法工作,围绕数据资源、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字化字化字化字化、数字化治理、数字基础设施等方面对促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法律规制。探索制定大数据交易机构管理地方性法规,规范数据服务主体、数据交易机构、数据交易场所行为,强化数据服务统筹管理。为促进和规范公共数据资源社会化利用提供制度保障。探索研究数据确权、流通、交易、定价、保护等规则体系。加快完善数字经济领域地方技术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组织积极参与和开展集成电路、物联网、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标准制定。深化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等技术标准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技术和产品标准的验证和推广。探索建设数据法庭,设立数据纠纷仲裁制度。 

  3.加强数字经济政策扶持。 

  一是加强数字经济基金引导。发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基金,充分发挥数字领域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放大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银行、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创新融资方式,支持数字经济企业通过股改、并购重组等资本方式对接资本市场,推动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企业登陆多层次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二是支持数字产业项目落地。践行项目为王理念,支持数字经济领域战略性、引领性重大项目落地。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基金以投资入股形式,支持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光通信、基础和工业软件、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相关产品和技术等为主营业务的投资项目。 

  三是打造开放合作数字载体。全力支持举办中国(葫芦岛)数字经济发展研讨会,创新举办方式,丰富举办内容,进一步提升行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支持市内重点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积极承办全国性的行业级、专业级的数字经济展会、论坛、研讨会等活动,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定期举办全市性的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一批优秀创新企业、优秀创新产品。 

  (作者单位:辽宁省统计局葫芦岛调查队)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地址:台州市行政中心2号楼5楼
网站标识码:bm36000046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87号
浙ICP备17023767号-6 网站主办单位: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邮编:318000 联系电话:0576-885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