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点:

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调查工作>>它山之石
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浙江实践与思考
日期:2023-05-24作者:

 (从浙江省统计局网站转载)

  摘要:在看到新动能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忽视传统制造业的价值。传统制造业从某种意义上讲才是真正的实体经济基底,很多新动能是传统基础上的延伸或提升,并没有真正改变传统的基础地位。浙江历来重视传统制造业发展,不断推动其转型升级,当前传统制造业仍是浙江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本文高度评价传统制造业对于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和结构演变,深入分析当前浙江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主要问题,并提出必须高度认可传统制造业的价值和意义、以建设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传统制造产业集群为着力点带动传统制造业整体提升、加快打造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新就业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传统制造业  价值   高质量发展      

   

   

  浙江是传统制造业大省,新中国成立以后,浙江传统制造业持续较快增长,在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要素限制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发展面临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2003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高瞻远瞩,提出“浙江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必须要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重,努力提升传统产业的先进程度,不断强化比较优势”。二十年来,浙江以“八八战略”为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把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加快构建支撑传统制造业发展的产业体系、供给体系、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全力塑造传统制造业的浙江优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态势愈发明显。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中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结构快速调整,全球制造业产业分工格局加快重塑,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出更高更紧迫的要求。2022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指明方向和路径。浙江传统制造业必须加快破解低端链、低创型、小主体等突出难题,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才能肩负起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浙江是传统制造业大省 

  工业化的进程就是传统制造业迭代升级的过程,浙江从资源小省发展成经济大省、跨入经济强省的基础也是传统制造业。2022年,浙江传统制造业增加值1.77万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为61.3%,占GDP的比重为22.8%,是名符其实的传统制造业大省。 

  (一)传统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通常来说,传统制造业主要指的是以资源、劳动等要素为支撑的,应用传统技术进行生产,在社会经济运行中有较大产业规模、占据较高市场占有率,但成长较为缓慢,处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甚至衰退期的制造业。传统制造业是相对于新兴制造业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的,并没有确切的规定哪一个产业始终就是传统产业,也许现在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变成了传统产业,也可能当前的传统产业经过改造后,萌生出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业的特征主要有: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技术水平成熟但更新换代缓慢、产值比重大、附加值较低等。但传统产业并不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对经济运行、社会稳定都极为重要,新兴产业也需要依附于传统产业,离不开传统产业的基础支撑。可见,传统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传统制造业快速发展是浙江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器。工业化指工业在一国或地区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并改造装备其它产业的过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演变的过程,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之所以实现追赶型、跨越式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得益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传统制造业是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核心推动力量。传统制造业是浙江工业的主导产业,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发动机。浙江从改革开放以前一个工业发展水平居全国中游的省份,一跃成为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传统制造业的支撑作用功不可没。 

  2.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浙江产业体系现代化的必选项。产业升级不仅仅局限于不同生产部门更替演进,并不是完全用新兴产业取代传统产业,也表现为在同一生产部门内部新兴技术、工艺向原有产业的嵌入扩散过程,从而改变传统生产方式,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传统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迈向高质量发展是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应有之义。如果没有传统产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充分的。浙江作为共同富裕和现代化的先行探路者,就必须破解传统制造业以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难题,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提供浙江答案、浙江模式、浙江样板。 

  3.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主战场。从传统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是当今世界正在面临的时代变革,世界正在逐步进入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当前最具活力、创新力、影响力的经济形态,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制造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也将成为受数字革命影响最深刻的行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将迎来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挑战。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着力打造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升级版,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加快建成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为核心的数字经济系统”,这为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吹响号角、指明方向。必须牢牢把握此次数字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数字技术全面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力量,持续为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化动能,从而实现传统制造业的华丽蜕变。 

  (二)传统制造业的结构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浙江制造业快速恢复、发展、崛起,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实现了从制造业小省到制造业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产业领域不断拓展,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传统制造业也经历了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演变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轻工业快速恢复发展,重化工业草创奠基(1949-1978年)。1949年,浙江制造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初加工构成产业主体,食品和纺织行业总产值占制造业比重分别高达53.2%和23.9%;服装、皮革、造纸、木材加工及家具、文教艺术用品等其他传统制造业合计比重为13.0%,其他行业合计比重不到10%。新中国成立后,浙江通过创办国营工业企业、积极推进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发滨海重化工业等,推动制造业经济迅速恢复及发展。虽然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冲击了国民经济良好的发展态势,工业化进程有所延缓,但是终究在“一穷二白”的初始条件下,建起一大批骨干企业;在发展传统轻纺工业的同时,创立了现代机械工业、石化工业、冶金工业和能源工业,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由1949年的90.4:9.6调整为1978年的60.2∶39.8,轻工业比例畸高的情况得到明显改善。1978年,纺织行业总产值规模居各行业之首,食品(含采盐、食品、饮料、烟草)退居第二位,占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下降至19.9%和16.8%,服装、皮革、造纸、木材加工及家具、文教艺术用品等其他传统制造业合计比重降至9.6%。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原材料制造业合计比重为22.4%。机械工业(包括机械、电气、电子、仪器仪表、金属制品、金属家具等)总产值比重上升至25.7%。 

  第二阶段:轻重工业协调发展(1979-2002年)。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中后期,消费需求导向下,重心转向轻纺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和以家电为代表的新兴产业;80年代末,随着加工工业的高速扩张,消费品短缺的矛盾基本解决,而加工工业过快增长与基础产业严重滞后的矛盾凸显,为此加快建材、化工、石油、冶金等产业发展,原材料供给能力获得长足进步。到2002年,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55.0:45.0。规模以上制造业中,产值占全省制造业比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纺织(14.6%)、电气机械(9.2%)、通用设备(6.7%)、服装(6.4%)、化学原料(5.7%),纺织业明显高于其他制造业行业。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家具、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工艺品、烟草、印刷等传统制造业总产值合计比重为39.2%;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原材料制造业合计比重为23.5%;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行业也已初具规模,占全省制造业的比重为34.9%。 

  第三阶段:改造提升轻工优势产业,积极发展重化工业(2003年至今)。2003年,面对经济发展资源要素缺乏、生态环境压力和内外市场约束等瓶颈制约,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八八战略”总纲,以“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理念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纺织、服装、化纤、皮革、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54.0%)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46.0%),及至2022年,重工业比重已上升至69.6%。行业结构由纺织、服装、皮革、塑料等日用轻工产品为主加快向电气、通信电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转变。规模以上制造业中,纺织、服装等行业退出前五大行业名单,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通信电子和汽车,前五大行业依次为电气机械(12.4%)、计算机通信电子(9.4%)、化学原料(8.6%)、通用设备(7.7%)和汽车(7.6%)。纺织、服装、皮革、木材加工、家具、造纸、农副食品加工、食品、饮料、工艺品、烟草、印刷等传统制造业总产值合计比重为17.2%,比2002年明显下降22.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等原材料制造业总产值合计比重为31.0%,比2002年提高7.5个百分点,这些行业产品结构较为稳定、更新换代相对缓慢,技术渐趋成熟,逐渐步入传统制造业行列。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通信电子、仪器仪表等装备制造行业规模继续快速扩大,占全省制造业的比重上升至48.3%,几近半壁江山,比2002年明显提高13.4个百分点。 

  图1   各年份制造业总产值结构 

  (三)传统制造业发展现状。 

  为与全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相接轨,本文以《浙江省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确定的纺织、服装、皮革、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家具及竹木制品、文体用品、金属制品、泵阀轴承、汽车零部件、低压电气、家用电器等十七大传统制造业作为研究口径。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仍未撼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十七大传统制造业企业数由2018年的3.0万家增加至2022年的3.9万家,占制造业的比重为71.9%;增加值由2018年的9150.1亿元扩大到2022年的12943.9亿元,占制造业的比重为63.4%;营业收入由2018年的46510.5亿元扩大至2022年的67127.3亿元,占制造业的比重为67.1%;平均用工人数由2018年的460.3万人增加至2022年的484.2万人,占制造业的比重为66.6%;研发费用由2019年的999.2亿元增加至2022年的1736.9亿元,占制造业的比重为55.8%。这可以看出,当前传统制造业依然是制造业发展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2.创新强度有所加大,劳动效率明显提高。传统制造业创新投入持续加大。2019年以来,规模以上制造业中,十七大传统制造业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1%、2.4%、2.5%和2.6%,呈现逐年提高态势。分行业看,除低压电气外,其余16个传统行业2022年研发费用比例均比2019年有所提高。其中,汽车零部件、纺织、皮革、非金属矿物制品、造纸、橡胶塑料制品、家具及竹木制品等行业研发费用比例比2019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以上,提高幅度比较明显(见表1)。新产品产出成果丰硕。2018年以来,十七大传统制造业新产品产值率分别为34.3%、37.9%、39.9%、41.5%和42.9%,呈现稳步提高趋势,与规模以上制造业的差距也有所缩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2022年,十七大传统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6.7万元/人,比2018年增加6.9万元/人。 

  表1   2022年传统制造业创新及劳动生产率情况 

  3.基础工业比重上升,产业结构渐趋优化。原材料制造领域比重上升,有效缓解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原材料的制约作用。2022年,传统制造业中,原材料制造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制造业的比重为25.7%,比2018年提高2.7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行业增加值比重为23.0%,比2018年明显下降4.7个百分点。除金属制品外,纺织、服装、皮革等其他消费品制造行业增加值比重均有所下降。机械装备及零部件制造领域,汽车零部件制造比重为7.0%,比2018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低压电气、泵阀轴承制造行业比重分别为4.0%和3.7%,比2018年分别提高0.1和0.2个百分点。 

  4.块状特色更加凸显,空间集聚效应增强。由小到大、由弱而强,从“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传统特色产业起步,到特点明显、模式各异的产业集群,是浙江工业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2022年,按照统计上行政区划分,全省90个县(市、区)中,传统制造业总产值超百亿元的县区有75个,占83.3%;超千亿元的县区有18个,占20.0%,其中,镇海区、慈溪市、北仑区等县区传统制造业总产值超3千亿元,规模列前三甲。70个县区传统制造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高于50%,30个县区传统制造业比重高于70%,传统制造业仍是大多数地区的主导产业(见表2)。 

  表2  2022年各县(市、区)传统制造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 

  从各行业的集聚地看,柯桥区的纺织、镇海区的化工、安吉县的家具竹木、宁海县的文体用品、慈溪市的汽车零部件和家用电器都是行业翘楚,规模占据绝对优势。从上榜次数看,慈溪市在分行业前五位排名中7次上榜,上榜次数最多,北仑区、萧山区各6次上榜。从各行业的地区集聚程度来看,有11个行业的规模前五位地区总产值合计比重超过40%,其中化工、家用电器、化纤、皮革、纺织等行业超过50%,地区集聚度较高(见表3)。 

  表3  2022年各传统制造业总产值规模前五县区名称及占比 

  5.数字赋能产业转型,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传统制造业数字化加速转型,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有所提升。2021年,规模以上传统制造业企业中,信息化投入109.9亿元,相当于企业营业收入的0.176%,比2018年提高0.004个百分点;专职从事信息技术工作的人员9.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98%,比2018年提高0.46个百分点;每百名员工拥有计算机27.0台,比2018年增加3.6台;企业使用信息化进行购销存管理、生产制造管理和物流配送管理的普及率分别为58.6%、43.4%和16.3%,分别比2018年提高2.2、4.4和4.1个百分点。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新兴产业有机融合,激发发展新活力。2021年,传统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0%,比2018年提高2.8个百分点;生产战略性新兴产品产值比重为26.3%,比2018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二、传统制造业的浙江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致力于发展制造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传统制造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供给体系、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以新技术、数字化迭代升级,为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了独特优势。 

  (一)产业体系比较完整,为传统制造业发展提供产业依托。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和历史积累,目前浙江已形成工业门类相对齐全,轻工业较为发达,重工业具有较好基础工业产业结构,涵盖41个行业大类,202个行业中类,648个行业小类。特别是,重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提供装备支撑。2018-2022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4%,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3.2个百分点。从产业内部看,传统制造业形成了覆盖面广、门类齐全、上下配套的产业体系。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涵盖337个小类行业,比2018年增加6个,产业链体系更加完善。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现有化纤、针织、印染、服装、产业用纺织品等子行业,具备从原料、辅料、纺织机械、面料生产、印染后处理到服装成品、专业市场、营销网络的完整产业体系,且加工配套和制造能力强,设计创意、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产业链规模和服务质量都达到国内一流水准。与此同时,传统制造业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纺织、服装、皮革、造纸、农副食品加工、家具及竹木制品等传统行业比重下降,而以重化工产品为原料的化纤、橡胶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泵阀轴承等行业比重上升,这与浙江重型产业结构更加适配,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二)专业市场较为发达,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需求保障。浙江传统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专业市场的一次次提升与发展。市场和产业良性互动,联动发展,推动了生产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浙江就兴办了闻名全国的温州“十大专业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等。20世纪90年代末到现在,各地根据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力较强的专业市场,在规模、档次上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传统产业领域已涌现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余姚中国塑料城、绍兴轻纺城、海宁皮革城、嘉兴茧丝绸市场等一批全国知名大型专业市场,拥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基地”“亚洲最大的轻纺集散地”等称号。2022年,全省各类商品交易市场2813家,全年商品成交额达2.1万亿元。其中,年成交额超十亿元、超百亿元、超千亿元的商品市场分别有262、41和2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商品市场综合百强榜单”和“中国商品市场十大数字化领跑者榜单”,浙江分别获33席和6席,领跑全国。发挥专业市场发展快规模大的有利条件,运用大市场的优势,使之成为联结小企业的坚强纽带,使小企业依托大市场发挥出规模效益。 

  (三)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提供强大技术支撑。近年来,浙江坚定不移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等重要思想,抢抓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产业链重构的重要战略机遇,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协同发展,成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最前沿地区之一,2016年获批全国第一个信息经济示范区,2019年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2022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897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3%,增速比全省GDP高3.2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11.6%,比2018年提高2.2个百分点,呈现逐年提高的发展态势。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35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7%,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6.5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不断发展壮大的数字经济为传统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提供更强的动力。 

  (四)政策支持框架体系形成,为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提供要素保障。2017年,省第十二届人代会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争在纺织、服装、皮革、化工、化纤、造纸、橡胶塑料、建材、有色金属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和批发零售等“10+1”传统产业先行取得突破。之后,浙江先后出台《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浙江省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2年)》《关于深入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的实施意见》《浙江省国家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关于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从财税、金融、科技、土地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政策支持框架。同时,针对各产业分别出台相关政策,如“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这些政策文件向社会发出强烈的转型升级信号,为传统产业升级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三、浙江传统制造业的主要问题 

  由于资源缺陷,浙江传统制造业起步“轻小集加”,集中在纺织等低技术行业,企业组织小快灵的优势在减弱,批次人才优势很难形成,竞争力不强,对市场需求更为依赖,传统制造业提升跨档能力仍比较弱。 

  (一)基础性特征。传统行业产品仍以基础性、常规性产品为主,高技术含量、新材料、新能源等符合转型升级方向的产品占比仍较低。以化纤行业为例,我省化纤品种相对单一,涤纶产品多,其他纤维品种少,涤纶长丝多,短纤维品种少;常规涤纶多,差别化和功能性品种少。2022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中,涤纶纤维产量占化学纤维的比重高达92.5%,高性能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产量占比合计不到万分之四。同时,化纤行业的产品结构也影响到我省纺织面料长丝面料多、服装面料多,短纤维织物品种少、产业用装饰用织物品种少这“两多两少”的现象。再以家用电器行业为例,2021年,家用电力器具中,节能型产品(能效等级1、2级)产值比重仍较低,为38.4%。 

  (二)加工型特征。浙江资源禀赋不足,传统制造业主要为加工工业,“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现象比较突出,即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市场多在外部。石油、橡胶、钢铁、煤炭等四大工业原料中,浙江仅涉及钢材一项,且2022年钢材产量占全国比重仅为2.2%,与工业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两头”在外的特征使得传统制造业容易受到输入性原材料价格波动和外部需求变化的影响,抗风险能力较弱。2017-2019年,十七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6.0%和6.4%,增速与规模以上制造业的差距也由1.5个百分点逐步缩小到1.3和0.5个百分点。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降至2.3%,与规模以上制造业增速的差距扩大至3.5个百分点,2021年恢复性增长11.1%,差距缩小至1.6个百分点,2022年增长2.4%,差距仍有2.0个百分点。而传统行业中,纺织、服装、皮革、造纸、有色金属加工、家具及竹木制品等行业生产持续低迷,2022年末仍未恢复到疫情前水平。另外,“两头”在外也使得传统制造企业受到上下游两端挤压,利润较薄。2022年,十七大传统制造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8%,比规模以上制造业低0.7个百分点,其中,13个行业低于规模以上制造业,纺织(3.9%)、造纸(3.7%)、服装(3.3%)、皮革(2.6%)、化纤(1.2%)、有色金属加工(0.8%)等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均低于4%。 

  (三)低端链特征。传统产业因精深加工不足、链条短、中高端产品少,总体附加值不高。2018-2021年,十七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率均低于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其中,汽车零部件、泵阀轴承、家具及竹木制品、服装、纺织等行业增加值率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制造业;而造纸、化纤、有色金属加工、金属制品、低压电气等传统行业增加值率明显低于规模以上制造业。与2018年比,化工、化纤、造纸、纺织等行业增加值率有所提高,其余13个行业增加值率均有所下降,其中低压电气、服装、汽车零部件、农副食品加工、泵阀轴承等行业增加值率下降幅度较大。 

  (四)低创型特征。2019年以来,十七大传统制造业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虽呈现提高趋势,但始终低于规模以上制造业平均水平0.4-0.6个百分点,且差距有所扩大;新产品产值率也持续低于规模以上制造业。创新型企业占比偏低。2022年末,传统制造业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24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等优质中小企业1459家,占比分别为31.9%和3.7%,分别比规模以上制造业低5.1和1.4个百分点。这些创新型企业主要集中在泵阀轴承、化工、低压电气、汽车零部件、橡胶塑料制品等传统行业,纺织、服装、皮革、化纤、有色金属加工、家具及竹木制品、文体用品等传统行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占比较低。 

  (五)小主体特征。企业规模总体偏小。2022年,传统制造业中,小型企业数量占比为92.4%,比规模以上制造业高0.9个百分点;户均产值1.62亿元,比规模以上制造业少0.11亿元。其中,橡胶塑料制品、泵阀轴承、服装、文体用品、纺织、家具及竹木制品、皮革等传统行业户均产值不到1亿元。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指标。以企业营业收入作为产出指标计算出传统行业集中度CR10 (CRn: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 n 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一般认为,如果 CR10 ≥50%,则该行业集中度较高,为寡占型。CR10 <50,则该行业集中度较低,为竞争型,其中又细分为低集中竞争型(25%≤CR10 <50%)和分散竞争型(CR10 <25%)。从2022年数据可以看出,17个传统制造行业均为竞争型行业,其中,化工、化纤、有色金属加工、家用电器、文体用品、汽车零部件、造纸、低压电气等8个行业CR10超过25%,为低集中竞争型;其余9个行业为分散竞争型。值得注意的是,皮革、农副食品加工、金属制品、泵阀轴承、汽车零部件、家用电器等6个行业CR10比2018年有所下降。竞争型行业主要表现为企业数量众多、规模较小。多而小的组织结构形态,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再加上市场进入门槛低,使得多数行业处于过度竞争状态。 

  表4   2022年传统制造业户均产值及行业集中度情况 

  四、建议 

  一是必须高度认可传统制造业的价值和意义。当前,政治经济形势更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全球产业格局重大调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制造业的重要性愈加凸显,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以期重新获得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的领先地位,其制造业回归或重振不仅包含发展新兴产业,同时也包含依靠先进技术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通过传统产业升级寻求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发展的高端产业,简单来说就是实现旧工业的复兴和现代化,并鼓励新工业的发展,这对我们有很强的启示及警示作用。浙江传统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今后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较长时期内仍将是浙江制造业的主体,是浙江稳增长的基础,保证了工业体系的健全、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也肩负着解决就业的重任,任何时候都不能小视,也不能忽视,更不能鄙视。要充分认识到发展新兴产业是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其焕发生机也是新动能。我们必须充分把握传统制造业这一产业优势,超前谋划、前瞻布局,做好、做实、做新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这篇文章,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塑造竞争新优势,抢占制造业的未来发展先机。 

  二是要以建设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传统制造产业集群为着力点带动传统制造业整体提升。以浙江高水平建设“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全球制造业基地为契机,着力建成“415X”中现代纺织与服装、炼油化工、精细化工、高端新材料、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智能电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技术水平先进、国际竞争力强的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以点带面,进一步辐射带动纺织、服装、化工、化纤、有色金属加工、家具及竹木制品、汽车零部件、低压电气、家用电器等传统制造业整体高级化、现代化,形成优秀经验,再渐次推动其他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着力推动传统制造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打造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创新驱动、附加值高的高端化产业集群。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为抓手,支持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开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快传统产品的创新,丰富产品品种和功能。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开展治理体系认证,有条件的企业运用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联盟标准组织生产,使产品整体质量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加大品牌创建的支持力度,推动工业设计与产业融合发展,推荐遴选一批优势企业品牌结合本土文化予以宣传扶持。推动企业向自有品牌自有技术转变,创建区域品牌、行业品牌。推动传统产业服务功能延伸,通过产业链的扩展,使传统制造业“老树吐新芽”,培育新增长点。着力加快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传统产业集群实现从“制造”向“智造”升级。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融入传统制造业的速度,促进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智能+”深度整合,积极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新模式。持续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加快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全面提高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水平。发挥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带动优势,将先进技术、科技成果运用于传统产业中,并借鉴吸纳其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运营模式等,助力传统产业升级,为向先进制造业的跨越奠定技术基础。着力扶持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的行业龙头企业集团,带动产业集群加快进入国际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的中高端。鼓励和支持传统制造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形成创新能力强、品牌贡献大、经济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高水平建设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研究院等,成为创新要素密集、创新能力领先的“常青树”。加快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健全中小微企业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大力培育一批国内细分市场产品占有率居前列的“隐形冠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垂直整合,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共享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完整强大、互利共赢、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打造与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相适应的新就业体系。人才是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保障。要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既要重视“白领”,努力引进、着力培养专家型、复合型人才;又要重视“蓝领”,积极壮大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队伍,构筑人才新高地。从政府角度看,要紧密结合我省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的学科和结构,大力发展高级职业技术教育,为广大企业培养和输送适合其需要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专家型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为传统制造业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保障。从企业角度看,在当前人才抢夺大战愈演愈烈的大背景下,企业需要先下手为强,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渠道和方式,为企业招揽和储备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同时,还需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明确人才培养需求,采取“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积极挖掘打造内部人才队伍,把人力资源逐步转化为人才资本。更重要的是,优化调整分配结构,对高级技术工人实行政策倾斜,增强对社会就业的导向作用,从而使得传统制造业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产业。 

   

   

  课题负责人:王美福 

  课题组成员:徐海彪、赵蓓蓓、郭慧敏 

  执    笔    人:郭慧敏 

   

   

  参考文献: 

  [1] 张志元,侯培莹.我国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党政干部学刊,2021. 

  [2] 郭占恒.浙江70年发展的历史变革(之二)[J].浙江经济,2019. 

  [3]李昀臻.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2. 

  [4]张宇.我国传统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 

  [5]吴双辉.浅谈新常态下优势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之路[J].商业文化,2022.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 地址:台州市行政中心2号楼5楼
网站标识码:bm36000046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687号
浙ICP备17023767号-6 网站主办单位: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邮编:318000 联系电话:0576-88512218